9月11日中午時分,細雨飄飄而下,中山市板芙鎮西江沿線魚塘里的增氧機正轉得“歡”。
“除了自己的千畝魚塘,我們還帶動其他三個養殖戶加入合作社規?;B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競爭力?!卑遘芥倓摼G無公害水產養殖合作社經理羅萍芳說,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質量的水產品更受歡迎,憑著小小的叉尾魚,養殖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叉尾魚“游”向全國市場
“上世紀90年代我們一家就開始養魚了,不過那時以四大家魚為主,養殖面積不過100多畝,直到2015年才確定養殖叉尾魚,并打造了特色品牌。”羅萍芳說,由于養殖技術提高,流通條件改善,他們養的魚“游”向了全國各地。
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羅萍芳成了遠近聞名的叉尾魚養殖戶。她說:“過去銷售范圍集中在廣東地區,現在打開了全國銷售市場,而且都是大貨車直接到塘頭來拉貨,最遠的銷售到蘭州?!?/p>
羅萍芳在巡塘。(攝影:夏升權)
隨著國家相繼出臺支持農業的系列政策,羅萍芳夫妻倆加大力度發展農業,并于2015年成立中山市板芙鎮創綠無公害水產專業養殖合作社,專業養殖叉尾魚,從魚種到飼料再到銷售,實現一體化經營管理。羅萍芳告訴記者,合作社前三年的發展遇到不少困難,汲取經驗教訓后,在南海環球市場設立檔口,逐漸打出了名堂,并借助相關平臺打開更大的銷售市場。如今,合作社年產叉尾魚200多萬公斤,年產值逾2000萬元。
一家三代與時俱進奔小康
1973年,羅萍芳出生于中山浪網,1992年從中山師范學校畢業后,先后從事教育、包裝印刷行業和水產養殖業,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百姓的生活巨變。“以前讀書時,中山港大橋還沒有建好,從浪網去中山師范學校需要坐船,上岸后再騎單車,非常不方便?!?羅萍芳回憶,畢業后她被分配到中山板芙小學教書,后來下海創業。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羅萍芳的公公開始承包板芙化工企業,每天起早貪黑,把企業經營得紅紅火火,朝小康之路邁出堅實的一步。羅萍芳透露,隨著經營規模擴大,這間企業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上世紀90年代,羅萍芳夫妻倆涉足水產養殖業,勤字當頭闖出名堂。2018年,羅萍芳的兒子大學畢業后,也投身于水產養殖。為提升現代化管理能力,在兒子的幫助下,羅萍芳家的魚塘投喂機全部改為自動化,增氧機全部增加自動報警功能,人工裝車改為電動吊機搬魚裝車,還建立了網上銷售平臺等。得益于智能化改造,千畝魚塘只需雇用12名工人。
致富路上,羅萍芳不忘鄉親。在她的帶動下,附近養殖戶相繼加入養殖合作社,朝無公害、有機養殖的方向邁進。“今年疫情期間,合作社叉尾魚的總養殖量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三成?!绷_萍芳說,養殖合作社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好,希望可以帶動更多養殖戶一起奔小康。
作者單位: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