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氣學科和科考船等優勢,中山大學將參與中國氣象局氣象觀測技術發展引領計劃等新一代氣象觀測設備研制?!?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在與中國氣象局的合作簽約儀式上表示。
中大科考實習船將成為重要依托
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中大與中國氣象局“牽手”確定多項合作內容,其中包括依托“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聯合開展大型科學實驗及氣象觀測,共享科學數據和成果。雙方還將在世界氣象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未來地球計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領域展開合作。
中大大氣科學學院教授于衛東說,利用中大科考實習船的優勢,雙方合作空間和前景巨大。比如,雙方可合作開展氣象衛星的海上現場定標和產品驗證,共同推動大型科學計劃如南海季風試驗、華南沿海暴雨試驗、臺風試驗等;還可以支持我國氣象服務走向全球,發起海上絲綢之路的海洋氣象合作觀測計劃、亞非澳季風試驗等,切實推動中大科考實習船成為支撐世界氣象組織重大科學計劃、面向發展中國家開展氣象氣候防災減災業務培訓的“海上實驗室”。
此外,根據合作協議,雙方還將開展高層次人才聯合培養、共建博士聯合培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聯合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等。
“局校合作”逾18年
“在以往的合作中,中山大學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在區域精細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以及陸面過程模式等方面為項目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說,自2002年起,中國氣象局已與中大在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平臺建設、氣象人才培養等多方面進行了持續深入的合作。
據悉,中大的大氣學科歷史悠久。大氣科學學院于2015年成立,經過幾年快速發展,學院教職工規模快速擴大,戴永久教授于去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學院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產出也顯著增長。
近年來,中山大學大氣學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羅俊表示,8月28日下水的“中山大學”號綜合科考船就是瞄準包括大氣學科在內的海洋學科群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大平臺,這將大幅拓展和提升雙方合作空間與質量。
劉雅鳴認為,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將加強與國內重點高校合作,努力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獲得從“0”到“1”的突破,破解當前科技創新難題。
【南方日報記者】鐘哲 實習生 梁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