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王鏡宇)2020-2021賽季CBA聯賽激戰正酣,參與執法的68名裁判員中有6名是與CBA聯盟簽約的專職裁判。CBA聯盟首席執行官張雄表示,自上賽季開始探索試行的專職裁判制度正在穩步推進。
據張雄介紹,早在CBA聯賽還在由國家體育總局籃球運動管理中心運營的時候,就開始醞釀實施專職裁判制度,其初衷是進一步提升聯賽的執裁水平、推進聯賽職業化進程。CBA聯盟成立之后,經過一些前期準備,于2019-2020賽季開始實施。
CBA現有專職裁判人選的產生是雙向選擇的結果。聯盟的選擇范圍是CBA裁判和CBA后備裁判中的佼佼者。在制定了人員選拔原則和征求CBA俱樂部的意見之后,CBA聯盟確定了初步候選名單。由于目前CBA裁判員以學校老師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為主,而成為專職裁判意味著要辭去現有職務、與CBA聯盟正式簽約,因此有部分進入候選名單的裁判員沒有選擇加盟。最終,閆軍、段鑄、葉楠等人成為首批專職裁判。CBA聯盟在選擇專職裁判的人選時也考慮了年齡和裁判梯隊建設的因素,目前的幾位專職裁判年齡都在50歲以下,整個遴選的過程是很慎重的。
張雄表示,在專職裁判制度試行了一個賽季之后,聯盟也在對整體效果進行評估??傮w看來,裁判員是CBA聯賽的核心參與者之一,專職裁判符合職業聯賽發展的方向。非專職裁判員平時有自己的工作,投入裁判工作的時間有限。成為專職裁判之后,他們接受CBA聯盟的管理,沒有了退路,會花更多時間來研究和學習裁判業務,有利于其執法水平的提升。不過,也有部分俱樂部認為,專職裁判的引入增加了CBA聯盟的運營成本,而他們水平的提升或者說與非專職裁判的差異目前不是那么顯著。
根據統計,上賽季6個專職裁判的平均正判率達到了95.03%,而兼職裁判的正判率是90.4%,專職裁判的臨場表現從數據上看明顯比兼職裁判好。但是,有些俱樂部認為,專職裁判還有大約5%的錯漏判,而且有些出現在比賽關鍵時刻,對此不太滿意。專職裁判現在是CBA聯盟的員工,在沒有“后顧之憂”的情況下對于場上的管理和判罰尺度比較嚴格,該吹技術犯規的時候就吹了,結果又引起了相關俱樂部的不滿和投訴。
一位CBA退役裁判認為,培養優秀裁判員比培養優秀運動員更難,因為大家都希望裁判員不要犯錯,尤其是關鍵時刻不能犯錯,這就需要裁判員具備良好的心理、技術和洞察力。在他看來,與中國男籃的隊員一樣,中國的優秀裁判員也處在青黃不接的陣痛期。
“聯賽是使用裁判而不是培養裁判的地方,一個裁判在比賽關鍵時刻的錯漏判可能讓俱樂部一個賽季的投入和努力付諸東流,我建議專職裁判還是應該用50歲以上的。另外,中國籃協規定國際級裁判55歲退役,實際上國內一些優秀裁判到這個年齡還可以勝任聯賽的執裁,我們可以跟中國籃協申請讓這樣的裁判‘延遲退役’?!?/p>
中國籃球協會裁判委員會的一位專家表示,專職裁判目前處在積累經驗、鞏固成果的階段,建議短期內不要大規?!皵U容”。從上賽季情況看,閆軍、葉楠、段鑄等3位專職裁判在CBA聯賽十佳裁判中位列前三,不過他們也曾在一些重要場次比賽中出現比較明顯的失誤,引起了俱樂部和輿論的一些反應。如果盲目“擴容”,新加入人選的水平可能還不如他們。另一方面,俱樂部投資人也不愿意聯盟花較高的薪水來“鍛煉”專職裁判。對于一些執裁水平較高的兼職裁判來講,要成為專職裁判需要辭去“鐵飯碗”,而專職裁判從目前看還不具有“完全保障性”,這會影響他們轉為專職裁判的積極性。
一位CBA聯盟董事會成員依然看好專職裁判的發展方向。在他看來,運動員和教練員已經職業化了,裁判員也應該職業化。如果說CBA的比賽是一場演出,裁判員就是樂隊的指揮,裁判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比賽的精彩程度和觀賞性。對于專職裁判會增加聯盟成本的問題,他認為,球員和教練員的年薪很多都在百萬以上,優秀裁判員拿百萬年薪也不為過。他希望,CBA聯賽能夠通過8到10年的時間完成裁判職業化的工作。在過渡時期,可以自己培養,也可以特邀一些退役裁判參與執裁。
張雄表示,從現實情況看,水平較高、俱樂部比較認可又有意愿成為專職裁判的備選人員數量較少。專職裁判的發展符合聯賽職業化發展的方向,聯盟會聽取各方意見和反饋,穩步推進相關工作。
中國籃球協會裁委會的專家表示,如果CBA聯盟能夠以更靈活的方式接納專職裁判,可能會吸引更多兼職裁判加入。
“如果兼職裁判辭了職到CBA聯盟又做不久,聯盟會覺得歉疚。如果可以保留原來的職務,類似‘停薪留職’,可能比較符合當下情況,對聯盟來說也是一種解脫。目前看來,專職裁判的事情要想一步到位很難?!?/p>
這位專家認為,專職裁判的引入肯定能提升裁判員的執裁水平,因為他們可以把原來單位的雜事拋開,專心研究裁判業務,專業度和專注度都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