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后,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于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里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志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如今,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下稱“大亞灣實驗”)已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解決中微子質量順序等問題。
12月12日,大亞灣中微子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按下停機按鈕,服役9年、耗資2.4億建成的大亞灣實驗正式退役。當天,水池蓋子八年來第一次被打開,露出四個中微子探測器,浸泡在高度純凈的水中。
“大亞灣實驗已完成使命,退役是合適的。”王貽芳院士說,大亞灣實驗的科學目標是尋找中微子振蕩,測量θ13。2012年3月大亞灣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振蕩的新模式,截至目前,θ13測量的統計誤差已小于系統誤差,繼續運行不會提高精度,且其他研究的數據量也基本足夠。
中微子研究是當前物理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大亞灣實驗退役后,國內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組將把中微子研究的重心轉移到江門。
據悉,作為繼大亞灣實驗后我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江門中微子實驗已吸引來自18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78所高校與科研院所、680位科研人員參與,預計可在2022年投入運行。
王貽芳介紹,屆時將利用陽江和臺山兩個核電站群產生的中微子,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精確測量中微子振蕩參數,研究超新星、地球及太陽中微子,尋找質子衰變、惰性中微子等。2030年左右,江門中微子實驗可升級為世界最大的無中微子雙β衰變實驗:測量中微子絕對質量,判斷其反粒子是否是其自身。
“退役儀式后,大亞灣實驗裝備會被拆卸運到別處,一部分設備會運到江門中微子實驗現場?!敝锌圃焊吣芩彼L曹俊說,預期半年內完成撤場,場地會移交給實驗站所在的中國廣核集團,進行后續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