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刺檸吉生產車間里,王明英正在忙碌著。
“月收入3600元,日子好多了。”易地搬遷后,王明英的新家就在刺檸吉生產工廠對面,既方便工作也方便照顧家人,她家在2019年也完成了脫貧。
在廣西百色,“圳品”認證+線上銷售打通快速通道,讓優質農產品走進大灣區的菜籃子、果籃子,再也不愁“養在深山人未識”;在四川涼山,佛山援建的安全住房圓了超過4.1萬名貧困戶的安居夢;在云南昭通,31個東莞援建的扶貧車間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脫貧攻堅戰以來,廣東把東西部扶貧協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按照“中央要求、當地所需、廣東所能”,擔最重的任務,啃最硬的骨頭,交最靚的答卷,對口幫扶廣西、四川、貴州、云南4?。▍^)14個市州,幫扶93個貧困縣摘帽、9747個貧困村出列、5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助力被幫扶地區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387萬人——
吸納中西部貧困勞動力在粵務工
“只要我還外出務工一天,就一定會多帶領家鄉的群眾跟我一起出來掙錢?!泵鎸V州扶貧協作工作人員的來訪,平時不善言辭的張樹堂極力表達了對就業扶貧的支持。
張樹堂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者密鎮的一名外出務工“帶頭能人”,現為廣州市安美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環衛工人主管,在他的帶動下,每年有50余名鄉親跟隨他到廣州從事環衛、綠化、保潔等工作,實現就業增收致富。
身患殘疾的呂金梅,是江門豪爵摩托配件有限公司的車間骨干。在江門鶴山市,和她一樣身患殘疾的員工還有37人,他們都來自700多公里外的廣西崇左市龍州縣。
4年前,粵桂扶貧協作升級,江門鶴山市與廣西龍州縣建立扶貧協作關系,兩地探索搭建殘疾人就業服務平臺,帶動龍州縣殘疾人到廣東就業,梅姐得以走出家門。
張樹堂、呂金梅是無數就業扶貧受益者中的代表。脫貧攻堅戰以來,廣東堅持將就業扶貧作為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中之重,累計吸納387萬中西部地區貧困勞動力在粵務工。
13710家企業——
引導企業到協作地區投資興業
每逢刺梨花開花季節,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茶香村便花香四溢。山坡上、田壟間,一棚棚刺梨花姹紫嫣紅,裝點著美輪美奐的鄉村。
東西部扶貧協作讓刺梨走出深山,也讓當地老百姓有了新盼頭。自廣藥集團幫扶刺梨產業以來,貴州刺梨生產加工企業銷售同比提高30%以上,刺檸吉系列產品2019年銷售達1億元、2020年銷售破5億元,帶動了貴州刺梨產業蓬勃發展。目前,貴州刺梨種植面積已超200萬畝,刺梨種植受益農戶6.5萬戶、21.7萬人,戶均增收7000元。
烏蒙山深處,位于云南昭通昭陽區的滇粵產業園里,集聚了來自東莞的12家電子信息企業,覆蓋了電源、顯示屏、攝像等多個產業環節。過去工業基礎薄弱的昭通,生產出了第一部手機、第一臺電視、第一個電腦顯示器……在東莞的幫扶下,昭通演繹著產業振興的新故事。
充分利用被幫扶地的豐富資源,通過產業幫扶,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轉變,這是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關鍵一招。廣東累計引導經濟實力強、輻射作用大、帶動效果好的13710家企業到協作地區投資興業,實際投資額3622億元,共建產業園147個,通過吸納就業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127萬貧困人口增收。
645億元——
三年來動員社會各界消費扶貧
云南省昭通市大關縣是“中國筇竹之鄉”。然而,鮮筍易過期變質?!磅r筍不出山”限制了大關高原筍的市場價值。
為解鮮筍難題,依托中山參與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機制,中山火炬開發區健康基地投資2400萬元,助力大關建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加工物流基地。
這一基地可為全國提供標準化的冷鏈配送服務,打通了鮮筍的“出山路”,讓其在珠三角找到全新的消費市場。
云南怒江,來自珠海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力量,帶動以往藏在深山里的羊肚菌“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大海。
廣東湛江和廣西柳州兩市攜手努力,讓當地苗繡等獨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得以走出大山、跨過大河,成為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廣東圍繞形成“全產業鏈”體系化的消費扶貧模式,創新建立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創新推動扶貧協作產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創新成立省市兩級消費扶貧工作專班,創新將廣東“6·30”扶貧濟困日活動引入消費扶貧,動員廣大干部和社會各界“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營造“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人人皆愿為”的社會扶貧新氛圍。近三年,累計實現消費扶貧金額645億元。
一線案例
“納雍蘿卜”項目惠及10萬種植戶
早上8時30分左右,家住廣州市黃埔區嶺南林語小區的王姨同往日一樣,來到位于小區附近的社區生鮮店采購家人一天的肉菜。她發現貨架顯眼處多了一款袋裝的下飯小菜。
“王姨,這款蘿卜皮是我們廣州幫扶貴州項目的產品,有幾種比較大眾化的口味?!笨吹酵跻淌稚夏弥臇|西,店員阿穎迎了上去。
阿穎口中的廣州幫扶貴州項目,是由荔灣區東漖街倡導和支持的海露集團——貴州納雍合作項目“納雍蘿卜”,近日該項目的加工產品正式上線“海露在中國”社區生鮮門店,迎來了包括王姨在內的一批批客人。
納雍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是畢節市下轄縣,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因基礎條件差,該地區的農業產業普遍“小、散、弱”,產業發展鏈條短、精深加工缺乏、產品附加值低、產銷對接不到位等,使當地農民收入水平低、經濟社會發展緩慢。
2019年8月,在政府的主導下,海露集團在貴州省納雍縣簽約落地10萬畝“高值化”蘿卜產業對口幫扶項目,協助當地進行訂單銷售、渠道建設、產品推廣、銷售結算及產業升級,以“黔貨出山”、產業增值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經過一年多的培育和孵化,“納雍蘿卜”項目的規模和體系漸成雛形,形成集約化種植對接組織化加工的長效機制,其中第一季蘿卜實現種植采收8.5萬畝,第二季蘿卜正在種植當中,并建成了設施設備齊全、經營管理規范的生產車間,擁有固定工人六七十人,高峰期能容納兩三百貧困戶和群眾就業,部分鄉鎮(街道)甚至實現了“村村有蘿卜”。
為持續促進農民增收,助推產業結構調整上新臺階,在海露集團的協助和指引下,納雍縣通過建立蘿卜種植示范點、政策扶持等手段,引進科學的種植技術,形成產業化的生產方式快速提高蘿卜產能和產值。
據初步統計,該高值化蘿卜扶貧產業項目預計可達30億元規模,為當地提供穩定就業崗位約2000個,惠及10萬種植戶。
從2019年9月項目合作開始,海露集團還協助當地建設和運營用于蘿卜加工的扶貧工廠。目前工廠擁有固定工人60—70名,高峰期能夠容納200—300名工人在這里工作,為附近貧困戶帶來了解決就業、脫貧致富的機會。
如今,走進納雍的蘿卜加工扶貧工廠,經營管理規范有序,蘿卜清洗機、削皮機、脫鹽機、發酵桶、拌料機、封口機、殺菌流水線、包裝生產線、污水處理系統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生產加工高效運作,工人們緊張作業,讓人看到了產業興旺的希望。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歐志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