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舉行,對一批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予以表彰。其中,深圳援藏醫療專家王甘露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王甘露是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集團)黨委辦公室主任、主任醫師,2018年4月開始援藏,現掛任西藏察隅縣人民醫院院長。
騎著一輛沾滿灰塵的紅色摩托車,車后座綁上一箱藥品,王甘露跑遍了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察隅縣古拉鄉大大小小的角落。
在察隅縣人民醫院,他一面推動醫院全面改革,一面努力搭建平臺,建立縣鄉村一體化管理、科學分工協作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將察隅縣人民醫院從“轉院醫院”變為“家門口的好醫院”。
摘掉“轉院醫院”帽子
2018年4月,王甘露來到了察隅縣唯一的綜合性醫院,他說:“那時,整個衛生服務中心的環境非常差,電梯沒法用,燈都是壞的,我們做手術時家屬還坐在旁邊圍觀?!?/p>
王甘露的父親也是一名鄉鎮醫院的院長,從小就耳濡目染的王甘露深知,要改變察隅落后的醫療條件,必須從管理入手。為此,他抓住創建“二級醫院”的契機,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著力,重點提升疑難病、危急重癥獨立診療能力。他還將深圳醫院的管理體系帶到了察隅,宣傳醫院分級管理理念,修訂落實68項制度,健全績效制度,激發員工積極性。
在王甘露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察隅縣老百姓基本醫療服務得到了保障,轉院率下降了85%以上,使察隅縣人民醫院從“轉院醫院”變為林芝市數一數二的“家門口的好醫院”,以優異成績創建“二級醫院”,成為自治區縣級醫院標桿。
培養帶不走的醫療隊
察隅縣地廣人稀,距離林芝市537公里,各個鄉鎮相距較遠,最遠的鄉鎮距離縣城有250多公里,急癥危癥病人轉診非常困難。如何提高救治率成了擺在面前的頭等難題。
在切實了解了察隅縣6個鄉(鎮)衛生院及駐縣邊防部隊衛生室的基本情況后,王甘露決定以“戰備與醫療”為發展理念,構建起以寶安人民醫院(集團)和林芝市人民醫院為后方支撐、察隅縣人民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及部隊衛生室為紐帶、村衛生室為基礎的縣鄉村一體化管理、科學分工協作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
在王甘露看來,因為察隅醫療資源匱乏,在鄉(鎮)衛生院和村里設置全科診所最為實在。他借助深圳市寶安人民醫院(集團)醫療優勢,通過各類遠程醫療方式和互聯網醫療就診模式,實現偏遠山區老百姓在家門口就醫,享受三級醫院的優質服務,徹底擺脫該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狀。
每一次下鄉看病,王甘露還會帶上鄉鎮衛生院的醫生和村醫,開展縣鄉醫務人員定期交流輪崗,進行“一對一”帶教培訓。同時,開展全科醫生培訓,為的是“培養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當地醫療隊伍”。
探索醫療扶貧新模式
由于藏區海拔高,藏民們常以采摘蟲草、松茸為生,需要爬山,關節耗損嚴重,加上飲食習慣嗜辣等原因,藏民們飽受高血壓、胃病、關節病等疾病的困擾。于是,王甘露常帶隊到村里給藏民看病。
有一次下鄉,王甘露和幾個同事騎著摩托車去古拉鄉最偏遠的扎興村,全村只有6戶人家。到達村莊時天色已不早,村民勸醫生們趕緊回縣城,怕趕夜路太危險。王甘露笑了笑說:“還是看完病再回去吧,你們等了那么久,為你們看好病我們心里才舒坦?!?/p>
2018年9月至今,王甘露帶領察隅縣人民醫院外科醫生進行外科手術近百次,完成了重癥膽管炎手術、肝部分切除手術等多臺三、四級手術。
作為深圳市派駐西藏察隅縣的醫療扶貧專家,王甘露將深圳“務實高效、銳意進取”的拓荒牛精神根植在察隅,著力探索一個可復制的醫療衛生扶貧新模式,為國家的脫貧攻堅工作作出卓越貢獻。
南方日報記者 張光巖 蘇國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