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東與東藝宮燈。受訪者供圖
五一臨近,江門市東藝宮燈博物館館長、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仰東愈發忙碌起來:不僅要盯著公司里待發的訂單、籌備博物館里的體驗項目,還受邀參與多場非遺傳承活動。
“東藝宮燈的制作工藝復雜,周期較長。每逢春節等訂單較多的時候,我們會將一部分制作環節分發給附近的農戶。”李仰東告訴記者。
14年前,李仰東毅然回到江門老家,決心接手市場日益蕭條的東藝宮燈。在他的努力下,東藝宮燈傳統技藝走上了全新的非遺傳承之路。一度面臨生存困境的東藝宮燈,不僅迎來了發展新局面,還帶動了附近鄉村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與文化振興。
創新“工作室+農戶”模式
蓬江區杜阮鎮龍安村的江門東藝宮燈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忙著將紅色的吊穗逐一掛上金色的宮燈骨架。在他們身旁,上百盞組裝完成等待打包的宮燈整齊地擺滿一地。
宮燈的生產并非全部在工作坊里完成。這些極具中國傳統風格的掛飾,就出自附近農戶之手。一件宮燈產品的完成涉及眾多工序,包括備料、開料、出槽、挑花、拼件、配活插件等。通常,工作室會將中國結、吊穗、流蘇等配件的制作環節分發給附近的農民。
“目前參與宮燈制作的農戶大約有十來戶,全都來自杜阮鎮的杜阮、上巷、龍安和井根等村。這些配件以計件的方式由他們在家中制作完成后,再由工作室統一組裝打包,出口銷售。”李仰東介紹。
發軔于南宋年間的江門東藝宮燈,曾在上世紀馳名海外,遠銷海外華僑聚居地。但在李仰東接手時,東藝宮燈正面臨經營困境,如何生存成了亟需解決的問題。
“申報非遺給東藝宮燈帶來了新生?!痹诶钛鰱|的大力推動下,2009年,江門東藝宮燈制作技藝(傳統技藝)入選江門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入選廣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仰東也被確定為廣東非遺項目東藝宮燈傳承人。
政策扶持加創新傳統工藝加工模式,公司的生存問題得到解決。2019年東藝宮燈生產超過2萬盞,銷售量比2018年增長45%。盡管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的銷量仍與往年持平。“工作室+農戶”的模式,讓東藝宮燈的制作在充分利用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同時,也為農戶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機會。
入選“鄉村工匠”重點項目
高低錯落的一盞盞精致宮燈同時亮起,暖黃的燈光營造出一個如夢如幻的世界。這里是東藝宮燈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江門市東藝宮燈博物館。江門市蓬江區堤東路225號這家不足100平方米的店面,是李仰東朋友圈里最常出現的場景。他常在朋友圈里邀請大家走進博物館,體驗非遺東藝宮燈的魅力。
近年來,李仰東利用多媒體手段,對宮燈的歷史傳承、規格品種、工藝流程等進行記錄,建立了系統檔案,為江門東藝宮燈制作技藝的傳承做好準備。而江門東藝宮燈制作技藝的傳承,也為創業就業帶來新的可能性。
去年,江門東藝宮燈制作技藝入選江門市“鄉村工匠”工程17個重點項目之一。
參與該計劃的農村實用人才,可通過綠色通道直接申報相應等級職稱。取得高級職稱的鄉村工匠,則可以獲得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補貼。據計劃,2022年江門全市將培養鄉村工匠5000人次以上,直接帶動1.5萬人實現就業創業。
“東藝宮燈的制作包含紅木雕刻、玉雕、中國結、中國書畫等多重工藝。借由該項目,有意愿學習的年輕人可以到我們的工作坊體驗,選擇某一具體的門類進行學習?!崩钛鰱|介紹,目前江門東藝宮燈有限公司里的員工,約有35%來自農村或是90后的年輕人。
南方日報記者 王昕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