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資源資產價值化,探索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開展“廠區變園區、產區變城區”改革試點,加快培育發展以電子信息制造、生物醫藥、大數據等為主的新經濟新產業;持續深化推動商事制度改革,全面降低市場準入門檻……近年來,韶關一項項舉措加快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作為廣東重要生態屏障,韶關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把科技創新作為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根本動力,主動適應新經濟、大力擁抱新產業、積極培育新動能,努力打造韶關發展新優勢。
為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韶關在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大功夫、主動求變,把今年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年”,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促建設、以改革盤活資源,爭做北部生態發展區全面深化改革的領跑者。
?老區新貌?
打造全省紅色文化高地
“五一”假期期間,韶關旅游市場火熱。全市共接待游客44.14萬人次,同比增長122.24%;旅游收入2.24億元,同比增長113.2%。
丹霞山、南華寺、云門山、珠璣古巷等龍頭景區依舊接待游客量大。與此同時,紅色旅游也同樣受到游客青睞,在梅關古道、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城口紅色小鎮、石塘雙峰寨等紅色景點,游客絡繹不絕。
地處粵湘贛三省通衢的“紅三角”,“紅色”是韶關最為亮麗的文化特色。這里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紅色熱土,為把紅色資源、紅色文化保護利用好,韶關市修復和建設了多個紀念設施,提出要建立“紅色檔案”、完善“紅色族譜”、守住“紅色見證”、盡好“紅色責任”。開展紅色教育、紅色旅游活動,讓紅色文化“活”了起來。
“我們仁化不再只有丹霞了!”來自仁化縣城口鎮的本地村民最能體會到變化。距離城口鎮30多公里的丹霞山,是著名的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以往人們到仁化游玩,多是沖著丹霞山去。2019年城口紅色小鎮建起來后,沿著106國道,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紅軍街、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碑等成為紅色教育基地和旅游景點。
近年來,韶關結合全域旅游,做好全市紅色旅游規劃,重點打造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旅游點、旅游鎮、旅游線。在紅色旅游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年輕人回鄉發展:有的放棄高薪職位回來辦民宿,有的辭去大企業的工作來到基層的公務員崗位,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
?產業轉型?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韶關制造業發展,值得重點書寫。新中國成立后,韶關搶抓“小三線建設”機遇,建成了華南重工業基地,培育了20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制造了廣東第一輛汽車、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冰箱、第一臺空調等諸多“第一”。
如今,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倒逼下,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作為曾經的“華南重工業基地”,應該如何推動建設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取得新成效?
在寶武集團廣東韶關鋼鐵有限公司(下稱“韶鋼”)智慧中心2樓,滿屏的大幅顯示器和操作臺被分為7個工作島,展示著來自生產現場的各種畫面和分析模型。傳統鋼鐵冶煉都需在現場進行控制,智慧中心的成立,通過統一調控,實現了數據統籌、資源整合和大數據決策,將經驗生產轉變為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
韶鋼的智慧升級,反映的正是近年來韶關統籌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推動傳統產業技術升級的努力。百家優質企業“倍增”計劃和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推動鋼鐵、有色冶金、能源電力、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不斷轉型升級,韶鋼、丹冶、大寶山等重點骨干企業提質增效明顯。今年,韶關以“廠區變園區、產區變城區”的改革試點為牽引,帶動全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目前韶鋼、韶冶第一批改革試點順利推進,第二批、第三批改革試點也將陸續推出。
科技創新是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韶關把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把企業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主體,把培育新興產業作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目前,該市正在培育壯大先進材料、先進裝備及現代輕工業三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大數據及軟件信息服務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去年以來,韶關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把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把粵港澳大灣區和北京、上海等地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目的地,掀起了一輪又一輪招商引資熱潮,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優質項目和高層次人才團隊落戶韶關,來韶考察洽談的知名企業家和院士專家數量、質量均創歷史新高。
?生態高地?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后花園”
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韶關被譽為“地球同緯度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塊綠洲”,全市森林覆蓋率、有林地面積、森林蓄積量等均位于全省前列。立足優良的森林生態資源稟賦,韶關率先提出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努力把韶關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后花園”。
這項工作啟動以來,全市干群接力植綠,現已完成森林撫育13.2萬公頃,春季造林進度連續三年排名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已建設了300多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打造了48個國家森林鄉村。
環境的變化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如雨后春筍般“冒尖兒”的小公園、小綠地,成為了周邊居民散步休閑的好去處。全市新建各類公園、游園80個,改造提升森林公園、濕地公園60處,重點打造了韶州公園、拾貝湖公園、閱丹公路、張九齡紀念公園等多個森林城市建設亮點工程,全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4.86%,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7平方米。市區空氣質量優良達標率92.6%,實現了“開窗見綠、出門進園”。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這是韶關正在繪制的城市風貌畫卷,在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鎮的同時,把植綠、護綠、愛綠的社會風尚植入人民群眾心中。
■一線見聞
加快對接融入“雙區”建設
在韶新高速翁源縣路段,各項安裝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最后收尾,預計今年7月初將建成通車。在位于乳源桂頭鎮的韶關丹霞機場項目現場,嶄新的航站樓、登機坪和廊橋、指揮調度塔臺等均已建成;在新港擴能升級項目一期、白土作業區一期、烏石綜合交通樞紐一期等建設工程現場,是一派緊張有序的忙碌景象……一項項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設正加速韶關融入“雙區”進程。
韶關大力提升與“雙區”的水陸空全方位互聯互通水平。目前,正加強高速公路規劃建設,打造“四縱五橫二環”,謀劃推動廈昆高鐵韶關至龍川段和韶關至廣西賀州段、滬穗高鐵韶關至江西贛州段、京廣(武廣)高鐵第二通道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暢通韶關與省內外的交通路網,拉近韶關與“雙區”的時空距離。
目前,韶關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市縣、廣韶實現“一小時生活圈”,從韶關乘高鐵到廣州僅需55分鐘、到深圳僅需95分鐘、到武漢190多分鐘。千噸級船舶從珠三角通過北江黃金水道直航市區,丹霞機場和韶新高速即將架起融入珠三角、聯通大灣區的空中快線和快捷通道,與大灣區“水陸空”“東中西”全面對接加快形成。
韶關還在“軟聯通”上做文章。加強與“雙區”的體制對接、機制銜接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打造與“雙區”接軌的營商環境和市場體系。同時,大力推進省級大數據產業基地建設,抓好以5G網絡和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與“雙區”聯通的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水平。
立足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區域優勢,韶關打造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花瓶子”,把精致農業作為生態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一江碧水、溫泉地熱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文化旅游、研學旅游、鄉村旅游、溫泉旅游和“生態+”“康養+”等旅游新業態。同時保護和活化利用好獨特的文化資源,為韶關融入“雙區”系牢“精神紐帶”,做到與“雙區”城市心與心相通、情與情相連。
■記者觀察
“綠水青山”加快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韶關是北部生態發展區的中堅力量。這里綠色資源豐富,可用于生態資源價值化的空間巨大。而關鍵就在于,如何將資源資產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今年1月29日,韶關市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召開,“推動資源資產價值化”寫入全會報告。報告提出,以更大決心推進資源資產保護開發,加快實現資源資產價值化。堅持大抓生態環境保護,摸清資源資產家底,拓展資源資產價值化實現模式。
在筑牢粵北生態屏障的基礎上,韶關加快摸清資源資產家底,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估、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機制,探索建立“生態銀行”模式……一項項舉措加快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同時,搶抓國家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大機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手抓碳排放端“節流”、一手抓碳消納端“開源”,全力以赴創建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區。
在新征程上,韶關需圍繞全力筑牢粵北生態屏障、打造綠色發展韶關樣板、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的戰略定位,以非凡之舉、以改革之力,在突破制約上破局,在體制機制上創新,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向制度要效益,以深化改革推動韶關實現新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范永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