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最大的都市僑鄉,廣州有超過400多萬海外鄉親,分布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直以來廣大僑胞都希望建設一座銘記廣府華僑歷史與貢獻的博物館。
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籌建廣州華僑博物館工作。7月9日,在市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下,位于越秀區沿江西路183號的廣州華僑博物館開館內部試運行,海內外廣府華僑和廣大市民的夙愿得以實現。
館藏物品逾1.6萬件
在“華僑史話”展廳,華工開挖巴拿馬運河的場景被復原。巴拿馬運河被稱為人類七大工程奇跡之一,建設過程中,廣州花都的華工功不可沒?,F巴拿馬華人占該國總人口約10%,而祖籍花都的約占華人七成。
2008年,巴拿馬政府為了肯定華人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在運河一端立起了一座華人抵達巴拿馬150周年的紀念碑,以表彰華人對巴拿馬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這座紀念碑的模型,如今矗立在廣州華僑博物館。
一件件展品、一張張照片講述著感人的華僑故事。廣州華僑博物館在籌建過程中,向全球廣泛征集華僑華人實物史料。從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珍貴護照到僑批、僑匯,豐富的實物史料悉數列入館藏,目前館藏物品逾1.6萬件(套)。
打造國家二級博物館
據僑博專家介紹,目前全國共有10余座華僑博物館,廣州華僑博物館的建筑面積、展陳面積均居全國前列,軟硬件設施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與廣州全國最大都市僑鄉的地位相得益彰。
廣州市將廣州華僑博物館納入全市重點建設項目,歷經數年,克服了建筑結構復雜、文物修繕難度大、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響,有序推進了修繕籌建工作。該館建設融入“云山、珠水、木棉、騎樓”等元素,突出廣府區域特色、華僑特色、文化特色,通過歷史老建筑注入僑務新功能,努力打造有溫度、有廣度、有趣味、有品位的國家二級博物館。
南方日報記者 譚超 通訊員 穗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