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后,郭剛堂一家終于盼到了團圓。
1997年,郭剛堂兩歲大的孩子郭新振被人從家門口拐走。從此,郭剛堂踏上漫漫尋親路,他的經歷曾被改編為電影《失孤》。日前,孩子找到的好消息傳來,引發全社會關注。7月13日,公安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團圓行動”最新進展,介紹該案偵破情況。
7月13日,公安部召開“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新聞發布會,通報了電影《失孤》原型拐賣案詳情,24年前的離散家庭今日終于團圓。
“只有在路上,我才是一個父親”,郭剛堂的話觸動了很多人。思念、內疚、憂慮、憤怒……骨肉分離的苦痛和大海撈針的艱難,怎樣用三言兩語道盡?我們能看到的是,一位父親在尋親路上跋涉40多萬公里、踏過31個省份、報廢了10臺摩托車;一位母親在得知孩子下落后淚流滿面,“20多年,可把我兒翻著了”。正因如此,人們在得知郭剛堂一家團圓的消息時也格外激動,為堅持愛與付出終于收到回報,也為拐賣兒童的人終于要受到懲罰。
郭剛堂尋子24年,騎壞10輛摩托車,奔波40多萬公里。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接到報警后,山東聊城公安機關成立專案組,開展了大量偵查調查、走訪摸排等工作,此后二十多年間,公安民警從未放棄過尋找郭新振的下落。如果說堅持不懈的努力讓人感動,不斷更新的技術加持更令人振奮。目前,我國DNA檢驗技術及數據庫建設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僅僅今年,“團圓系統”便已找回失蹤被拐兒童1680名,其中時間跨度最長的有54年,“團圓系統”找回率達到98%。
再見到孩子那一刻,郭剛堂已經滿頭白發。一個人能有幾個24年?尋親的故事曲折動人,社會各界的努力溫暖人心,與此同時,我們也期待骨肉離散的故事不要再上演,“天下無拐”的一天早日到來。
文|篤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