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2020年全市水務系統總結大會于1月26日召開?;厥住笆濉?,廣州水務改革發展碩果累累,推動治水實現五大根本性蛻變:一是治水思路根本性轉變;二是水環境質量根本性變好;三是排水管理根本性變革;四是節水用水取得根本性成效;五是城鄉水利得到根本性保障。
海珠區整治后的大干圍涌
16項指標均已達到預設值
亞運治水后,廣州水務工作面臨著歷史欠賬多、突出問題多、市民抱怨多、水務投資少的“三多一少”不利局面,治水工作極其繁重,治水形勢極其嚴峻。水務人奮起直追,克服重重困境,在“十三五”期間闖出一片天,毅然決然把廣州的水治好。2020年結束時,“十三五”規劃提出的16項指標均已達到預設值。
五年來,廣州市持續開展源頭治理工作,將“繡花”功夫利用到治水工作中去,大力開展洗樓、洗井、洗管、洗河“四洗清源”“散亂污”整治、涉水違建拆除等源頭治理工作,按照“小切口、大治理”的原則,采用走街串巷、進村入戶的方式,做到了一點一點摸、一戶一戶查、一處一處改,下了一番“真功夫”“苦功夫”“笨功夫”。累計拆除涉水違法建設1380.58萬平方米,累計“洗樓”約172萬余棟,“洗管”約1.6萬公里,“洗井”約60萬個,“洗河”4209條次,清理河道垃圾雜物約16.79萬噸,清理河岸立面約6196.21萬平方米。
五年來,水務部門著力補齊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建成污水管網1.89萬公里,為“十二五”的14.4倍,新(擴)建污水處理廠32座,污水處理能力達774萬噸/日,躍居全國第2。
五年來,一直堅持以河湖長制為重要抓手,團結凝聚規劃、環保、工信、城管、農業農村等多部門及各區治水合力,推動流域協同治水,形成“總河長-流域河長-市級河長-區級河長-鎮街級河長-村居級河長-網格長(員)”多級治水體系。健全河長責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監督考核、激勵問責5大機制。創新推行河湖警長制,把公安機關納入河湖長制體系,堅決打擊涉水違法犯罪行為。開展下沉督查,落實“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問責”五步法,治水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重要依據,實現河湖管理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有擔當、失責必追究。
五年來,積極發動公眾力量,組織“民間河長”“民間小河長”、大學生志愿者等共同參與治水,實行違法排污有獎舉報,發動媒體輿論監督治水。
越秀區東濠涌
13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
廣州市由過去黑臭水體治理滯后區,到2018年榮登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再到2019年全市147條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車陂涌、雙崗涌、景泰涌整治入選全國治水典型案例。2020年,廣州更是一次性通過省黑臭水體治理驗收,國家監管的147條黑臭水體和50條重點整治河涌全部消除黑臭,并達到“長制久清”標準。
現在取得的成績,有賴于對“控源、截污、清淤、補水、管理”治水思路的深入踐行,也有賴于全面推動落實河湖長制有名有實、有能有效。
目前,全市13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其中鴉崗斷面在2018年曾是劣V類水體,現已穩定保持在IV類;石井河口斷面由曾經氨氮超過20mg/L的“醬油河”,到現在水質上升兩個類別;流溪河89條一級支流氨氮污染物排放總量由2016底的27145kg/d降至2020年底的3644kg/d,下降86.5%;流溪河劣V類一級支流由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的46條降至現在的9條。
同時,廣州高質量推動千里碧道建設,累計建成碧道513公里,進一步統籌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以廣州之水為靚麗紐帶,煥發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無窮魅力。海珠濕地碧道、增江碧道、蕉門河碧道被水利部作為“美麗河湖、幸福河湖”的典范在全國廣泛宣傳。
河湖重現晴日白鷺成行、夜晚流螢飛舞的美麗水岸景象。海珠區南箕涌沿河居民在自家門口懸掛“煥然一新”橫幅。這一幕一幕,都是廣州市河湖治理的最美見證。
立足新階段 把好“問題脈”
污染防控力度仍需繼續強化,根治難題亟待解決。
在近期的突擊檢查中發現,廣州市工業污染、“散亂污”場所整治存在“趕一批來一批”“治而不絕”等問題,河涌沿線歷史存量建構筑物仍然存在,部分區執法力度有待加強,部分鎮街污染源日常監管存在底數不全、情況不明等問題。
在突擊檢查3142宗污染源中,涉嫌存在違法排污1991宗,占比63.4%(不在街鎮上報清單中735宗);累計發現問題線索5594條,其中工業廢水污染環境線索813條,工業廢物處置不當線索1481條。
落實4號令、9號令任務依然艱巨,不容任何懈怠。
為確保全市水環境質量進一步鞏固提升,按照市總河長令第4號、第9號工作要求,廣州市正在大力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和合流渠箱改造工作。
目前全市25995個排水單元達標進度雖已完成近7成,但剩余3成的任務難度更大,且達標認定進度滯后。全市443條合流渠箱大多正在施工,未來工作任務非常繁重。
城市內澇仍是突出頑疾,極大影響城市安全。
近年來強降雨等極端天氣頻發,“5.22”“6.8”等超強降雨給我們的城市提出更大考驗。暴露出防洪排澇諸多問題,規劃建設未充分考慮防洪排澇要求,城市硬底化面積增加導致蓄排能力下降,防洪排澇建設相對滯后等,亟需下大力氣,認真加以解決。
城鄉供水用水新老問題交織,亟待逐一解決。
供水管網漏耗偏高,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占全市總供水量57.32%)產銷差率高達22%,遠高于紹興(4%)等城市;全市水泥管鑄鐵管等落后管材管網約2000公里、超50年管齡管網約90公里,2000年前建成且采用鍍鋅管的居民小區尚未納入改造計劃;2770個社區的供水單元底數不清,住宅項目配建戶外供水設施驗收完成率低(越秀區僅為0.29%);抄表到戶率偏低(低于50%)、智能水表覆蓋率低(低于10%)、智慧供水平臺尚未發揮作用。
廣州市水務局表示,新的一年將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果。以河湖長制為重要抓手,深入落實市總河長令,加強對未達標河涌水環境的治理力度。持續推進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村級工業園、涉河違建、“散亂污”整治等,強化重點考核斷面周邊一級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執法監督力度,督促各區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制度規范完善和線索處理反饋等工作,杜絕執法“真空地帶”。大力推進治污設施建設。系統提高防洪排澇能力。系統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重點強化供水用水管理。繼續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管控。加強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管理。
高質量建設千里碧道。全面落實省萬里碧道建設部署,落實《廣州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推動構建北部山水、中部現代、南部水鄉的千里碧道格局,明確“一年試點建設、三年初見成效、七年基本建成”。2021年建成300公里以上美麗碧道,探索培育碧道特色節點,推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強化智慧水務建設。重點推進“廣州市水務一體化平臺(二期)”“智慧排水”“水旱災害防御應急系統”“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二期)”等信息系統建設,強化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對水務工作的支撐作用。力爭到2021年,智慧水務建設部分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
記者陳燕 通訊員趙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