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對校外培訓機構提出多個重磅措施: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
有專家分析,在重拳監管措施下,培訓機構必然要思考轉型之路:一部分機構選擇繼續做學科教育,就需要從無序、非良性發展轉向規范、健康發展,從與校內教育并立雙軌轉為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在業務內容方面,則需要從學科教育轉向素質教育、職業教育、老年教育、終身教育等非學科類教育。
目標
一年內使各項負擔有效減輕
“不能讓良心行業變成逐利產業”——今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如是強調。會上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外釋放出明確的監管信息。
彼時“雙減”仍未正式落地,但按照中央部署,全國多地已加緊步伐跟進。
今年7月9日,教育部發布《關于支持探索開展暑期托管服務的通知》。早在一周前,武漢、北京、上海、濰坊就已先后啟動面向小學生的暑假托管服務,為學生開放學習場所、閱覽室,有組織開展文體活動、作業輔導等。這被視為落實“雙減”政策的一項舉措。
時隔兩月后,這份業內翹首以盼的文件終于落地。
南都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這份《意見》在起草過程中,對10個省份100個區縣1.86萬家培訓機構、68萬名學生和74萬名家長開展了大數據評估,對校內和校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深入分析。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表示,“雙減”工作的總體目標有兩個,在校內,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在校外,使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范,學科類校外培訓各種亂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訓熱度逐步降溫?!耙荒陜仁箤W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有效減輕,三年內使各項負擔顯著減輕?!?/p>
現狀
培訓機構被資本裹挾狀況嚴重
在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董圣足看來,這份文件釋放極強信號,必須站在新時代新起點大力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大亂必大治”。
南都記者注意到,教育部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直指當前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三大問題。一是規??偭魁嫶?。據統計,目前全國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十分巨大,已基本與學校數量持平,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叭绻纹浒l展,將形成國家教育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體系,不僅增加學生課外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還會擾亂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
第二則是違法違規情況突出。由于違法違規成本較低,導致無證無照機構屢禁不止,虛假宣傳、超前超標、亂收費、與中小學招生入校掛鉤等違法違規行為依然存在,機構倒閉、卷款跑路等事件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第三是被資本裹挾狀況嚴重。近年來大量資本涌入培訓行業,展開“燒錢”大戰,廣告鋪天蓋地,對全社會進行“狂轟濫炸”式營銷,各種販賣焦慮式的過度宣傳,違背了教育公益屬性,破壞了教育正常生態。
根據南都此前調查,當前中小學生參加校外補習的現象比5年前更普遍化、低齡化,補課時長也有所增加。超四成家長每年花1-5萬元給孩子補課,超五成受訪者認為校外補習收費過高,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
對此,超八成受訪者支持教育部門強化對校外培訓行業的監管;為實現教育“雙減”,各有六成受訪者希望教育部門提高校內課堂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減少低效課堂,加強校內學科輔導、減少孩子校外培訓負擔。
監管
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上市融資
備受矚目的是,此次文件針對校外培訓機構采取了史無前例的強監管手段。
首先是審批的收緊。《意見》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對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為審批制。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后,對其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管理,由各地政府科學合理確定計價辦法,明確收費標準。
“這個目的是落實校外培訓機構公益性質定位的要求,注冊為非營利性機構后,舉辦者必須遵守非營利組織法律法規,尤其是不得通過舉辦校外培訓營利。”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對南都記者分析。
引發資本市場震蕩的另一個原因是,《意見》還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已違規的,要進行清理整治”。
南都記者注意到,截至美國東部時間7月23日收盤,中概教育股普跌,幾家頭部教育企業一度下跌超50%,其中新東方跌超54%,好未來跌超70%,高途跌超60%。
此外,《意見》還提出建立培訓內容備案與監督制度。要求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依法依規堅決查處超范圍培訓、培訓質量良莠不齊、內容低俗違法、盜版侵權等突出問題。
據了解,培訓機構主要采用的是自編材料,一些英語培訓機構使用境外教材。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透露,教育部將出臺《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管理辦法》,對培訓材料管理提出要求。
對于學科類培訓機構的開班時間,《意見》要求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線上培訓每課時不超過30分鐘,課程間隔不少于10分鐘,培訓結束時間不晚于21點。
南都記者注意到,《意見》還要求線上培訓機構不得提供和傳播“拍照搜題”等惰化學生思維能力、影響學生獨立思考、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不良學習方法。聘請在境內的外籍人員要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嚴禁聘請在境外的外籍人員開展培訓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還提出,各地在做好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雙減”工作的同時,還要統籌做好面向3至6歲學齡前兒童和普通高中學生的校外培訓治理工作,不得開展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思維訓練班等名義面向學齡前兒童開展線下學科類(含外語)培訓?!安辉賹徟碌拿嫦驅W齡前兒童的校外培訓機構和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對面向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管理,參照本意見有關規定執行”。
方向
向素質教育、職業教育、課后托管、進校業務轉型
《意見》的“態度之強烈,措施之強硬”,讓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平有點震驚。他認為,在這之后培訓機構面臨轉型發展的問題,需要轉向推進非學科培訓的教育服務上。
董圣足則建議,應該在大力推行中小學校內課后托管和服務的同時,綜合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房屋租金減免、財政貼息貸款及稅收優惠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現有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發展,發揮自身專業優勢,轉向素質教育題材,面向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科技、勞動和體育等課后培訓活動,以補充全日制中小學校的短板和不足。
同時,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存量培訓機構剝離學科類培訓業務,探索實行職業技能培訓乃至學歷性職業教育,并可與公辦學校開展合作辦學、實施委托管理。
“培訓機構需要從兩個角度轉型:一是發展形態轉型,一部分機構選擇繼續做學科教育,便需要從無序、非良性發展轉向規范、健康發展,從與校內教育并立雙軌轉為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二是業務內容轉型,需要從學科教育轉向素質教育、職業教育、老年教育、終身教育等?!眲⒘指嬖V南都記者。
事實上,早已嗅到監管氣息的企業在“雙減”文件正式落地前,就已開始謀劃轉型之路。
其中,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是多家機構進軍的賽道。
今年6月,好未來旗下少兒英語品牌“勵步英語”正式更名為“勵步”,并推出線下學習空間勵步兒童成長中心以及系列素質教育產品品類,包括英文戲劇、口才、美育、書法、益智、棋道等。瑞思教育宣布品牌從“瑞思英語”升級為“瑞思教育”,并將繼續拓寬素質教育業務版圖,入局STEAM教育及研學賽道等。
在職業教育方面,高途于今年4月將原跟誰學成人教育品牌更名為“高途學院”,并于7月19日上線高途App,主攻語言培訓、大學生考試、公考、教資等職業教育業務。7月,好未來整合輕舟考研幫、輕舟考滿分、輕舟留學等三個子品牌,推出好未來“輕舟”品牌,宣告進軍職業教育領域,將業務范圍拓展至傳統技能類、新型職業類與成人學歷類。
而新東方則在北京懷柔新成立一家非營利的培訓機構,致力于遠郊區中學學科類培訓。
值得一提的是,繼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后,也有一些機構向課后托管市場進軍。
6月29日,天津新東方培訓學校有限公司經營范圍變更,新增范圍還包括素質教育類培訓、幼兒園及中小學生校外托管服務等。
7月13日,好未來旗下托管品牌“彼芯”上線。據了解,“彼芯”以開設面向小學生的線下課后成長中心為主要業務模式,提供放學接送、餐食、課內作業、自主提升等服務。
當校外培訓機構在To C這一賽道受到諸多限制時,開拓以進校為主的To B服務或許能抓住突圍的稻草。
互聯網教育專家、素履咨詢創始人郁苗告訴南都記者,校外培訓機構還可考慮的轉型方向是調整培訓內容和提供服務方式——“走到校內去,為全日制學校提供優質的教育內容,作為校內體系的有益補充”。
互聯網在教育行業的布局就悄然上線了“進校業務”。字節跳動推出的進校產品“極課大數據”,不再是作為授課方的傳統模式,而是作為教學工具瞄準一線教師的工作需要。利用互聯網公司在技術、數據領域的積累,為學校搭建信息互通的平臺。Future Mind公司表示,未來1年時間預計進校1000所,將推動機器人、5G等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
郁苗也注意到一些頭部教育機構在校外托管業務上的布局?!暗窍馣12這樣市場規模巨大、剛需強烈的業務很難再現,上述幾個轉型方向都不具備這樣的特質。”她說。
聲音
“對真正有情懷的教育者是機會立志于教育的機構仍有空間”
日前,正式公布的《意見》將會給校外培訓市場、家長和學生群體帶來哪些影響?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是否能有效緩解教育焦慮?南都教育聯盟記者專訪全國多位教育專家,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解答。
絞殺惡意炒作、販賣焦慮的校外培訓機構
“這是對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最嚴的監管,落實‘雙減’政策,意味著校外學科培訓機構的資本化運作已經堵死?!?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我國校外培訓機構進入強監管時代,校外培訓機構的獲利空間被極大壓縮。
在廣東民建會員、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雯聞看來,“雙減”政策對惡意炒作、販賣焦慮的校外培訓機構,無異于絞殺;但對真正有情懷的教育者而言,這反而是他們留在這個行業的機會。立志于教育的機構,仍然有轉型發展適應新需求,比如成為“to B”的供應商,仍然有這樣的空間。
部分家長陷于教育焦慮
“學生對這個政策應該持歡迎態度。對家長來說是一種矛盾、擔憂的心情,一是不再愿意讓自己和孩子都那么勞累,但又會擔心影響自己孩子的成績和排名;二是不確定別的家長是否有其他門路繼續進行課外教培,從而導致自己孩子成績的落后?!痹趶V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市社科院哲文所所長曾德雄看來,現在部分家長陷于教育焦慮。
張雯聞也持有類似觀點。她表示,校外培訓機構崛起是有一系列前置條件的,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優質教育資源需求未能通過學校得到充分滿足這一供需失衡的現實狀況產生的。所以,問題之本就是這個失衡的供需關系。
“‘雙減’是一套系列組合拳,這就如同我們看病抓中藥,單有一味難以有成效,而多味一起方能見效?!比绻麊渭儔簻p學科類校外培訓無法“治本”,張雯聞提到,政策同時要求社會組織、學校承擔責任,從根本上滿足家長,乃至國家自身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要防止“從地上轉入地下”
我國存在的校外教育培訓熱,是群體性教育焦慮的表現。從根本上治理校外教育培訓熱,就要消除家長的教育焦慮。
“作為家長,至少從我自己看,我覺得叫好聲比批評聲大?!睆場┞劚硎?,當然大家也有擔憂,擔憂的是政策實施不徹底,而不是否定政策基調。所以接下來,民眾滿意的焦點,就是如果在政策目標的指引下,有效落地;落地不好,就可能會有雜音和隱患。
南都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部分觀點對“雙減”政策表示擔憂,認為這可能會加深學生家長與教育機構的“共謀”現象,讓“一對一”學科培訓、地上轉為地下等情況愈演愈烈。曾德雄也有類似擔憂:“如果焦慮一直存在,一定會以另外的方式表現、抒發出來。除了從地上轉入地下,有可能會催發我們目前想象不到的手段?!?/p>
2021校外培訓監管大事記
1月18日
中紀委網站連續發文公開點名批評作業幫等校外培訓機構,直指資本助推下的在線教育惡性競爭與監管問題
1月28日
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
2月底至3月初
央視停播在線教育品牌廣告
3月4日-11日
全國兩會聚焦治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問題
3月31日
教育部發布《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教育教學行為
4月12日
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嚴禁校外培訓作業
5月10曰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虛假廣告為由,分別對作業幫和猿輔導處以250萬元的罰款
5月21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強調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
6月1日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施行,專門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規定,是目前校外培訓機構整治所依據的最高層級的法律之一
6月1日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集中公布一批校外培訓機構虛假宣傳、價格欺詐典型案例,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處以頂格罰款3650萬元
6月9日
教育部設立校外培訓司專職負責校外培訓事務管理
7月2日
北京市教委宣布,各區教委將組織面向小學一年級至五年級學生的托管服務。其他地方紛紛跟進
7月7日
中消協發布消費提示:校外培訓不是必選項
7月20日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方案,要求依法查處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對教育培訓領域開展反壟斷執法
7月21日
中央網信辦決定啟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針對未成年人在線教育平臺問題,全面清理在線課程中導向不良內容,嚴禁推送與學習無關的廣告信息
7月24日
新華社公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全文
采寫:南都記者 吳單 李玲 黃莉玲 黃慧詩 孫小鵬 董曉妍 梁艷燕 葉斯茗 實習生 郭子揚 馬欣瑞 周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