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壽司人人都愛,但若是處理過程不當或是出現質量問題時,往往會“病從口入”,導致出現腹瀉、嘔吐等典型的消化道癥狀。有時候一些人“熬一熬”就過去了,但有些人可能就差點“熬不過去”。
日前,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獲悉,該院重癥醫學科(ICU)救治了一例因食用大量壽司感染沙門氏菌并導致多臟器衰竭的女性患者。
患者因食用大量壽司感染沙門氏菌并導致多臟器衰竭。
美餐一頓竟致病危
家住深圳的阿芳(化名)今年36歲,平素身體健康,1個月前突然出現腹痛、腹瀉、發熱的癥狀,但她自認為沒事,又因疫情原因擔心被發熱門診隔離,便在網上查了些資料自行購藥服用。
這樣“堅持”了三周,家人卻發現她精神狀態越來越差,終于因40℃高熱不退、嗜睡還反應遲鈍,阿芳不得不前往醫院就診,最終輾轉被送至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經過發熱門診排除新冠肺炎相關發熱后,請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二值主治醫師陳春宇緊急會診。陳春宇發現阿芳精神狀態差,呼吸淺促,意識淡漠,皮膚和眼結膜可見廣泛分布出血點,伴彌漫性腹膜炎體征。急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血小板均出現異常,血壓80/60mmHg,心律140次/分,血氧飽和度不足90%,嚴重感染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
但此時患者只能通過睜眼、點頭回答醫生指令,家屬也無法提供對診斷有幫助的病史信息,而患者已經出現了呼吸、循環、血液、腎臟、中樞、內環境、消化道等多個臟器系統的功能障礙,遂緊急將其收入ICU搶救治療。
阿芳在ICU的主管醫生,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主治醫師石一鳴介紹,任何一個臟器系統功能的進一步衰竭都會造成致命的后果,而患者竟然已經出現七個臟器系統功能的障礙,隨著病情的進展還出現了嚴重的“死亡三聯征”——重度低體溫、嚴重酸中毒和凝血機能障礙。
為了挽救阿芳的生命,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楊春華聯系醫院開通綠色搶救通道,并組織重癥醫學科、消化內科、胃腸外科、肝膽外科、血液內科、超聲科、檢驗科、輸血科等多學科團隊立即進行搶救治療。很快患者被各種儀器設備圍繞,監護儀上的報警聲無時無刻不提示著,患者已經命懸一線。
誘因為被沙門氏菌污染的壽司
由于腹部急診CT可見大量腹腔積液,患者伴腹膜炎體征,命懸一線。在患者和家屬的充分信任下,經多學科緊急會診后,麻醉科冒著極高風險進行麻醉保駕護航,胃腸外科緊急進行腹腔鏡探查,但均未發現臟器壞死或者穿孔病情,患者的病因依然成謎。
終于,檢驗科開通綠色通道,找到了原因:阿芳的血培養結果提示檢測到沙門氏菌屬,病理科骨髓閱片排除血液病。此時,醫生再次追問家屬患者的飲食習慣,原來阿芳平時喜歡吃壽司等生冷食物,此次發病前曾進食過大量壽司。
楊春華仔細診查患者,結合補充的病史和各項檢查結果,明確這次造成患者病情危重的元兇為沙門氏菌。由于患者食用了被沙門氏菌污染的生冷食物,大量的沙門氏菌經消化道入血,造成患者出現嚴重感染性休克,從而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
經過針對性治療和積極對癥支持治療,在多個學科的積極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經過20余天的奮力救治,終于逆轉“死亡三聯征”,阿芳各器官功能逐步好轉,生命體征也逐步穩定,并脫離床邊血透機、呼吸機、升壓藥等器官功能支持,最終好轉出院。
醫生:嘔吐腹瀉勿輕視
楊春華介紹,沙門氏菌屬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寄生在人類和動物的消化系統當中,肉蛋奶以及相關制品等均可被污染。然而沙門氏菌屬不分解利用蛋白質,難以通過肉眼或者氣味判斷食物是否被污染。沙門氏菌屬為形態以及構造相似的一大類細菌,已發現的菌種超過兩千種,其中包括傷寒桿菌。
沙門氏菌屬在糞便中存活可超過1月,在水中可存活超過2周。患者、無癥狀攜帶者、家養以及野生動物均可成為沙門氏菌屬的傳染源。發病者通常在接觸感染源的1到3天內出現發燒、腹瀉、腹痛等癥狀。
既往報道中出現過血液感染的患者,會出現嚴重并發癥預后不佳甚至死亡。因此他提醒,如出現有嘔吐、腹瀉或發熱等不適癥狀,應盡快至醫院就診。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沙門氏菌感染: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廚房用具要分開,在冰箱里也要避免把生熟食物放在同一個區域、同一層當中,嚴防交叉污染;生食蔬果前,一定要用流動自來水洗凈;熟食最好在10℃以下低溫保存,食用前必須用80℃以上高溫加熱15分鐘以上;不吃生肉或未經徹底煮熟的肉,不生吃雞蛋,不喝生奶;講究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
南方日報記者 鐘哲 實習生 劉婕桐 通訊員 簡文楊 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