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好像很久沒有和孩子
好好地擁抱一下
我們好像很久沒有對父母
說一句“我愛你”
愛是什么?
愛是傾聽、是理解、是陪伴
今天是5月20日
在這個寓意愛的日子
由順德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聯合出品
珠江商報社、詩柳兒童劇團聯合制作的
公益短片《原點》
感動上線
在學生返校復課的大背景下
《原點》聚焦親子關系
呼吁家長關愛孩子
讓愛回到最初的原點
為孩子“減負松綁”
盡快進入學習生活的正軌
回到愛的原點,你也曾是那個少年
1919年10月,魯迅先生寫下一篇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發表在《新青年》雜志上。網絡上有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說比利時《老人》雜志曾在該國60歲老人中做了個調查,調查內容是“過去的人生中,你最遺憾的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老人們高達63%的遺憾是“后悔對子女教育不夠或方法不當”。
無論是魯迅先生的感悟,或是比利時老人的“遺憾”,都顯示人類在“子女教育”這件事上的痛苦、迷茫、后悔并未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減輕,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甚至變得更為沉重?;蛟S,古往今來的父母都會心生這樣的痛苦:“道理都懂,卻依然教育不好孩子”;都會不自覺陷入這樣的“誤區”:習慣用成人的世界去看待和理解孩子們的世界。
當今時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年人倍感“焦慮”。家長們不知不覺中把這種“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在現實生活中就表現為生怕孩子將來“過苦日子”或者被“淘汰”,結果孩子也因此變得“焦慮”甚至“抑郁”。
五四青年節這天,以年輕人為主要用戶的bilibili網站推出一場名為“奔涌吧,后浪“的視頻演講刷爆朋友圈。但據網上各種數據統計渠道顯示,“后浪”們大多對此無感,無感的原因歸結起來:”后浪“們感覺”前浪“們在自說自話。很明顯,“前浪”和“后浪”各自關注的焦點有很大的差異。
任正非先生在2020年達沃斯論壇上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我們現在去看小學生的課本,我們已經不太看得懂了,我們怎么知道小學生能學這些東西呢?我記得我們很多在大學里面學的東西現在中學里面就學完了”。又或許,在21世紀的今天,成人的世界可能在某方面已經落后于孩子們的世界。
在飛速變化的時代,我們當下的教育中呈出來的一些問題,遠不止是家長或者學校哪一方面的因素所造成。除開學校和家庭教育,其它例如電子產品、網絡、游戲、社交模式、生活方式等等對孩子的正負影響,這已經是整個國家、社會都要去思考和有所改變的問題。
公益短片《原點》在短短2分59秒的時間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他視角”,我們可以放下焦慮,靜靜地聆聽那些似曾相識的聲音。
然后,我們一起回到“原點”。就像聽到他的第一聲啼哭,就像看見他學會走路邁出的第一步,就像見到他第一天放學,就像所有的初見一樣,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吧!這擁抱里只有純純的以愛浸潤的理解、欣賞、贊美、支持。是的,去愛吧!
還是要借用“奔涌吧,后浪”里面的話來做結尾:
“他們不必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他們的未來我們無法想象”

《原點》

聯合出品
順德區委宣傳部 順德區教育局
聯合制作
珠江商報社 詩柳兒童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