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見的實施方案》正式出爐,提出“要以創業板注冊制改革試點為契機,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企業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做優做強”。
事實上,自4月末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正式打響,粵港澳大灣區內企業表現頗為踴躍。
根據深交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申報企業數量合計364家,廣東省以82家企業申報的數量位列第一,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是申報主力軍,除肇慶市外的八大城市合計有74家企業申報。
在行業內人士看來,改革后的創業板在推動灣區資本活躍度上將大有作為。
“創業板改革將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和效率,有助于完善直接融資體系和提升股權融資規模,降低宏觀杠桿率水平,增強企業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這也將有效幫助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金融體系服務能力,對先行示范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助力。”8月13日,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受訪指出。
82家粵企申報創業板
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各項工作正緊鑼密鼓推進之中,各區域創新創業企業也積極投入到申報工作中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創業板注冊制下受理企業已突破364家,從業績表現看,這些企業2019年平均營收為14.77億元,2019年平均凈利潤合計1.17億元。
從行業分布看,擬上市企業主要分布在工業、信息技術、材料、可選消費、醫療保健等行業,以上五個行業占比達92%。
從地理分布情況看,364家企業主要來自于27個省市。
其中廣東省占據了當之無愧的“C位”,擬IPO企業數量最多,高達82家,而排名為第二、三區域則分別是浙江省57家、江蘇省54家。此外,直轄市中,北京和上海分別有26家、24家企業披露申報創業板。
“目前創業板受理企業中,廣東企業數量居首,浙江、江蘇緊隨其后,這反映了我國大灣區和長三角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也反映了創業板在國家戰略推進中的應有貢獻。之所以定位粵港澳大灣區為建設中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因為大灣區有一批能夠切實創新的創業企業。創業板注冊制在為這些創新創業企業插上資本的翅膀。”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受訪指出。
具體來看,廣東省內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業板IPO申報企業突破占據了74家,擬募集資金合計496.38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募集資金金額為6.80億元。其中深圳市、廣州市兩個一線城市分別有49家、11家企業。
募集資金數量最高的為華利股份,是一家運動品牌運營商,主要產品包含運動休閑鞋、戶外靴鞋、運動涼鞋/拖鞋。
公司財報顯示,2017-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100.92億元、123.88億元、151.6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1.09億元、15.32億元、18.21億元。其2019年度的前五大客戶分別為NIKE,VF、Deckers、PUMA、Columbia。
從財務數據上看,營收規模最大的則為中集車輛,是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的半掛車生產企業,同時是港股上市公司中集集團的控股子公司。
從行業上看,粵港澳大灣區內申報企業主要來自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分別有26、7、6家企業參與申報。
改革活躍灣區創新“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內企業對于資本市場的積極性一直是市場有目共睹的,作為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方之一,廣東省亦是存量創業板企業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截至目前創業板存量831家上市公司中,合計有193家來自于廣東省,總市值合計2.45萬億元。
“廣東省在創業板注冊企業區域上居多,企業選擇交易所上市方面采用就近原則,減少管理半徑,也讓信息傳遞距離縮短。再者深交所在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方面有豐富的經驗,體制機制更加靈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指出。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表示:“廣東省,尤其是深圳,還有許多的高科技、大品牌企業,這一切都導致廣東省在創業板注冊制改革中上市公司數量最多。”
隨著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大幕拉開,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舉措將讓大量未上市企業搭乘創業板改革發展的快車,借助資本市場實現提質增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圳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
“根據創業板定位來看,將適應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發展大趨勢,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崩钫勘硎尽?/p>
“這就是我們說的深交所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將帶給廣東的近水樓臺的優勢,當然,原本廣東的經濟基礎要好于其他地區,尤其是在經濟總量上占優勢。高科技企業在廣東省的經濟轉型方面應該說做得也不錯,高科技企業的數量相對也比較多。這些企業的上升對于廣東經濟的增長,應該說是一個重要的力量。”董登新也指出。
(作者:楊坪 王涵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