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使用、丟棄,我們常以為變成垃圾是一件物品生命旅程的終點,而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公眾得以見證“垃圾”重獲新生。9月5日,2020 OCT-LOFT公共藝術展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C2展廳正式開幕,于9月5日至10月18日展期內免費對外開放。
該展覽由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主辦,特邀朱德才擔任策展人,深圳市前沿藝穗藝術中心作為策展單位,以“余物新秩序Trash New Order”為主題,邀請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英國、泰國、印尼、波蘭等國共19組藝術家、設計師、創意人,以“余物”作為藝術介入的載體,試圖透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及手段,延續余物的價值及生命力,并對余物產生全新的思考。
在開幕當天,不僅有呈現不同形態物的視覺盛宴,還有聲音與舞蹈的結合探索物的開放形態——著名跨媒介藝術家炭嘆與制片人龍淼淵攜手服裝設計師楊熠茗,為現場嘉賓及觀眾帶來即興音樂表演《余物之歌》。參與者們在藝術家的簡單手勢指揮下——借鑒即興音樂作曲方法“Soundpainting”(聲繪),用不同的余物制作的“樂器”發出聲音,形成一場集體即興音樂會。
“垃圾”新定義,打開“余物”新世界
本屆公共藝術展的策展理念是將統一將生活中被舍棄、被遺忘和被閑置的剩余物品定義為“余物”——人造之物,有單位、尺寸、顏色等標準,由不同的個體賦予其定義與功能,而一件物品隨使用者的改變,或隨時間與空間的變化,它的原始屬性、意義、價值及所承載的情感也隨之改變。而“新秩序”是這次展覽實現“余物”價值可持續循環的手段,策展人朱德才表示:“我們嘗試透過一場持續的藝術社會實踐,重新思考并探索‘垃圾’的意義?!?/p>
展覽現場由“材料美學”“價值再生”“景觀重置”“藝術開源”四個版塊共同構成。所有作品的制作原材料都來自近5個月在深圳社區收集和公眾捐贈的生活垃圾及閑置物品,如廢棄的紙皮箱、塑料水瓶、包裝標簽、垃圾袋、舊衣物、咖啡渣、舊椅子等,經過藝術家及設計師們打破常規的創作理念指導重塑,成為這場公共藝術展的新作品。
其中,“材料美學”版塊以分類、集合藝術等形式探求新的展示方式及藝術美學——印尼藝術家Cempaka Surakusumah的作品《近點,再近點》,遠看是五顏六色的樹脂塊,近看卻內含各式塑料碎片;波蘭藝術家Rafa? Górczyński以嘗試建造安全的人類巢穴為概念,使用大量廢棄的舊布料構成大型裝置《安全地帶》;中國雕塑藝術家張有魁收集了眾多閑置婚紗,制作出一個承載著不同情緒與故事的大型裝置《滿月》;韓國雕塑藝術家金善珍給被丟棄的塑料瓶賦予了新生,率團隊打造了名為《珍藏密斂》的巨大“寶石”。這些作品揭示了消費主義驅動下的“丟棄文化”及污染現象,亦嘗試讓人們發現余物的另一種“美”。
“價值再生”版塊旨在探討透過加工重組,使得舊物產生新的使用價值。中國視覺藝術家、設計師柏志威利用咖啡渣制作成再生花瓶,并放置在廢棄咖啡豆包裝袋中,使咖啡渣的生命得以延續;擅長紙板視覺美學的日本設計師島津冬樹,為展覽設計了一座“紙皮屋”,建造物料正是在深圳收集到的紙皮、塑料袋;日本設計和創意工作室UMMM/KIWI,引導深圳市民將日常生活中的廢棄小物件進行加工組合,制作成一枚枚精巧的戒指,使得廢棄的材料獲得新的價值與意義。
“景觀重置”版塊是根據垃圾原本形態進行創作,結合本身的場域環境,融入藝術創作形成作品。如果你在展覽現場看到一位男子將頭伸進垃圾箱中的景象,請勿驚恐,這不過是一組公共藝術雕塑,英國藝術家MarkRobla擅長利用膠帶、報紙、舊衣物等家用材料制作形態各異的等身假人,并將假人放置于不同的環境當中,觀察人們對其作品的反應;而他的另一作品《余物之丘》,則是收集了多位深圳市民的一周垃圾,將人身雕像置身于垃圾堆的頂端,反映“人”的周圍充滿垃圾,卻對垃圾造成的危害展現冷漠與視而不見;泰國著名攝影師Rumpaporn Vorasiha的一組攝影作品《一件垃圾》令人震撼,靈感來自曼谷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直指眾多廢棄物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已逐漸影響到人們的健康。
提升公眾互動,余物大改造變廢為寶
“藝術開源”版塊即本次展覽的展中展——“閑置很忙”,由杜峰松擔任聯合策展人,廖波峰擔任展務總監,阿祖、孔武、李燎、劉志煉、陸慎一、彭白云、謝克非、曾軍、張博&王晶晶九組來自深圳本土的藝術家、設計師及創意人參與。
本次展中展分為椅子征集、藝術家創作、以物易物、工作坊四個環節。在啟動之初,展中展就開始在創意園區尋找閑置的舊椅子,收到社區公眾的熱烈反響,先后獲捐贈一批完整的、有結構件的、可拆解的各類舊椅子,由藝術家及設計師們重新進行設計創造,延續舊椅子的價值與生命,并用影像記錄每一把椅子從原始形態到新形態的全過程。舊椅新生,置于展場中也形成了一道有趣的“風景”。
而在“以物易物”環節,公眾還有機會用自己的物品與展中展的藝術家們進行作品交換。展中展希望借助舊椅新生的契機,促使園區內各企業、周邊居民、家具愛好者、設計師、公眾相互交流與互動,帶來無限的創作可能性。
另一吸引公眾參與度高的還有已于8月舉辦的創意戒指工作坊。日本創意工作室UMMM/KIWI鼓勵大家重新關注生活中那些看似無價值的小物件,通過重新組合、拼貼等方式,將它們制作成形態各異的戒指,打破物變“垃圾”的進程,反向賦予“垃圾”價值,看似一文不值也能閃閃發光。
因此在創意戒指工作坊中,四百多個廢棄小物件包括塑料制品、金屬碎片、小石子甚至是電線板,在經過分揀、清潔、消毒等步驟后成為改造的主材。主辦方現場連線了日本UMMM的藝術家,與工作坊參與者們一起進行了“余物改造”。在策展團隊、美術指導、藝術家、公眾的共同參與下,這些余物均蛻變成創意戒指,并作為展品在展場中展出。
此外,在9月5日至10月18日持續近一個半月的展期內,還將開展專業導覽活動,讓大眾更多維度地了解藝術家及其作品以及物背后的故事。
讓公共藝術落地,激活社會個體責任
有別于以往傳統的展覽,整個展覽過程分為材料收集、材料整理、作品創作和現場展示四個環節,早在招募公眾參與材料收集階段,便意味著本屆公共藝術展正式啟動。
在創作呈現方面,亦不同于以往藝術家提供作品、策展方提供創意方案的做法,由于疫情限制,部分國外的藝術家無法親臨現場,本次展覽作品是由策展團隊、藝術家、園區社群和志愿者等多方共同創建而成,所以展覽最終呈現的不再是創作者本身的成果,而是源自不同的團隊、人群的參與,是凝結了個人屬性和集體氣息的公共藝術創作。
談及這些龐雜的集體創作工作,策展人朱德才形容需要每個人都有“超乎尋常的熱情”,而最終的成果也令這場藝術展的公共性更為純粹,讓藝術更為落地,“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但社區滲透與開源共建的手段恰恰是公共藝術的特殊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對展場中的余物都做了詳盡記錄,并對其展后的用途做了合理安排。在展覽結束后,這些余物將不再流浪,它們會回到藝術家的工作室被永久收藏、被送到專業機構進行回收處理、或是再利用于其他展示活動。
主辦方及策展團隊相信,被棄置的余物并非一文不值,其價值如何在于人對余物的對待如何。若不是團隊及參與公眾在接近5個月的時間里有意識地收集,這些作為展品原材料的眾多生活垃圾及閑置物品,早已淪為常規意義的“垃圾”,成為深圳日產生量高達2.95萬噸的生活垃圾的一部分,而在此之前很少人知道,這些龐大的垃圾量遠不能被本地消化,早已為這座城市及周邊環境帶來沉重負擔。
【南方日報記者】郭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