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庫恩。受訪者供圖
“每一次重返深圳,都會看到巨大的變化,就像是走進了一座新的城市?!绷_伯特·庫恩(以下簡稱“庫恩”)對深圳經濟特區日新月異的發展贊嘆不已。在他看來,深圳今后有望成長為國際創新創業的先鋒城市,將以高新科技、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以及高水平的生態文明立足于世。
作為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庫恩致力于向世界講述一個全面、真實的當代中國,尤其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2018年,他獲頒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早在25年前,庫恩就首次踏足深圳,為投資銀行尋找潛在商機,從此開始了與深圳的深入接觸。他指出,首批經濟特區的設立,使得中國發展建立在國際資本和全球科技的基礎上。而隨著特區經驗向外擴散,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與世界接軌。
“從微觀視角看,特區使創新這一概念在中國廣受認可。”庫恩表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積累的普適性經驗,帶動了全國范圍的體制轉型與經濟發展,并產生了世界性影響。面對新的時代課題,他期待特區繼續帶頭探索新模式,創造新經驗。
??看經濟特區??
扎根深圳等于緊跟未來
南方日報:您的著作《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對經濟特區作了深刻描述。您與特區的故事是怎樣的?
庫恩: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我去過很多次。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便第一次踏足深圳了。那時,我在投資銀行工作,到特區為客戶尋找新的商業機會。2007年和2008年,我在深圳、珠海待過很長時間。我把見聞記錄了下來,在《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一書中呈現。這是我出版的第二部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作品。后來,為更深入、更直觀了解中國改革開放歷程,我時不時會來到廣東,也見證了中國首批經濟特區的蝶變。
每次走訪特區,我都有新發現。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特區人的精神面貌。記得1995年的深圳,是冒險者尋求發展的樂園。人們充滿活力,渴望成長,善于發現機會,富有創業理想和冒險精神?,F在,這種氣息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可以感受到。但在數十年前,它在特區率先出現。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盡管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但人們對這個城市有強烈的認同感。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來說,選擇扎根深圳,意味著正在成為未來的一部分。這是特區獨特的“家園意識”。
南方日報:想要全面理解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經濟特區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庫恩:是的。在推出某項新制度前,先進行實驗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取得歷史性成功的驅動因素之一。40年前建立起來的首批經濟特區,是實現中國經濟奇跡的里程碑。歷史已證明,經濟特區的建立保證了改革的順利實施,把改革失誤所帶來的影響控制到最低。
假如你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經濟特區,好像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當你把經濟特區的創建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下,去進行整體性、連續性的考量,就會有更客觀的結論。
這背后的思路是,首先允許一個地區享有特殊政策,然后將跨國資本追求更大利潤的動機,與中國民眾追求生活改善的意愿進行高效結合,進而驅動地方經濟發展。在當時背景下,這是變革性的突破。以創辦經濟特區為標志,中國的對外開放邁出重要步伐。
??論對外開放??
針對性探索新型國際化路徑
南方日報:過去40年,深圳等特區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關于“特區要不要搞”“特區不特”等議論貫穿其中。
庫恩:任何對歷史、政治或科學的分析,都應置身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當特區的經驗復制推廣至全國,對這四個城市而言,是“特區不特”。但正是得益于這些普適性經驗,帶動了全中國范圍的體制轉型與經濟發展,并產生世界性影響。特區經驗的可貴之處不僅僅在于特區自身崛起,更在于創新和先行先試。經濟特區的內核,就是要帶頭探索新模式,創造新經驗。
隨著特區經驗向外擴散,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與世界接軌。其中,作為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重要突破口的自貿試驗區戰略,正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舉措。
據我觀察,與首批經濟特區相比,自貿試驗區一般重點聚焦某些行業,是以一種更具針對性的方式來持續推進改革創新,以探索新型國際化路徑。比如,自貿試驗區試點“保稅倉儲”模式,進口貨物進入保稅倉庫時,暫不用辦理入關手續,也無需繳稅,等到實際銷售時再繳稅。這項模式創新提高了物流效率,減輕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資金壓力,貨物銷售模式亦變得更靈活快速。
南方日報:中國經濟特區40年的發展,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哪些經驗?
庫恩:中國經濟特區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經典案例,來研究一個國家如何僅用一代人的時間,實現由中低層次發展階段向中高層次發展階段的躍升。
了解中國經濟特區的做法和經驗,有助于訓練其他國家政府人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這既體現在整個國家發展的宏觀層面,也表現在經濟特區運作的微觀層面。比如,如何吸引首批外資企業入駐?如何保護工人權益?如何改善投資環境?各國決策者可以從中國的實踐中獲得靈感。
??談國際形象塑造??
要解釋中國的復雜性
南方日報:今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您長期關注中國政府的扶貧工作。中國在減貧領域的實踐對世界有什么影響?
庫恩:中國扶貧工作是人類減貧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具有世界意義,值得仔細研究。
1978年后,中國扶貧事業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后至2012年,高速經濟增長使7億左右中國人脫貧。二是中共十八大以來,針對尚存的近1億貧困人口,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精準脫貧。為此,中國政府近些年實施了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搬遷等多種扶貧方案。
因為要拍攝紀錄片《前線之聲:中國脫貧攻堅》,我曾走訪過中國多地的貧困家庭,采訪了中國中央、省、市、縣、鄉鎮各級公職人員。走訪中我看到,在中國最貧困的一些地區,精準扶貧措施被廣泛應用。各村都有專職人員負責了解貧困戶的情況,每個貧困家庭都制定了有針對性的脫貧計劃。地方官員被派到貧困村莊開展扶貧工作。為打擊扶貧領域的濫用職權和違規操作行為,中國政府引入了第三方監管,定期對扶貧脫貧工作進行核查評估。另外,中國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建立起區域聯動機制,以促進共同發展。
南方日報:中國在世界上有時會被誤讀、誤解。如何才能更好講述中國發展故事?
庫恩:中國是一個復雜多維的國度。要講述當代中國,就要解釋中國的復雜性。我的想法是,讓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講述各自眼中的中國故事,而非單純追求呈現一個完美的結局。在這個過程中,我會給出關鍵事實,幫助人們打破成見。
比如,當我寫關于中國扶貧的文章時,一方面,我會展示中共各級黨委書記如何齊心協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另一方面,我會公布中國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的核心數據。從表面上看,這些數據有些令人不快。但打擊扶貧領域腐敗的行為,正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愿意面對客觀存在的問題,公開談論問題,并在努力解決問題。政府的透明度越高,人們對政府扶貧減貧工作的信心就越大。
在我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30年中,中國的精準扶貧是一個能消除偏見并改變西方民眾對中國認知的強有力的故事。我很樂于向世界分享這個故事。
精彩觀點
●1995年的深圳,是冒險者尋求發展的樂園。人們充滿活力,渴望成長,善于發現機會,富有創業理想和冒險精神。現在,這種氣息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可以感受到。但在數十年前,它在特區率先出現。
●盡管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但人們對這個城市有強烈的認同感。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來說,選擇扎根深圳,意味著正在成為未來的一部分。這是特區獨特的“家園意識”。
●推出某項新制度前,先進行實驗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取得歷史性成功的驅動因素之一。歷史已證明,經濟特區的建立保證了改革的順利實施,把改革失誤所帶來的影響控制到最低。
●特區經驗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特區自身崛起,更在于創新和先行先試。經濟特區的內核,就是要持續創造出新經驗、新模式。
●中國扶貧工作是人類減貧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21世紀最了不起的事情之一。這是個應該努力講好的中國故事。
●要講述當代中國,就要解釋中國的復雜性。在這個過程中,我會給出關鍵事實,幫助人們打破成見。
南方日報記者 龔春輝 實習生 黃曉彤 策劃:趙楊 胡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