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我國首個海龜野化基地——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龜野化基地正式啟用,首批放入15只身體狀態良好的綠海龜,為我國海龜保護事業寫下新的里程碑。據悉,海龜野化基地于2019年8月啟動建設,占地總面積約35畝。
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我國大陸僅存的一處海龜產卵繁殖地,但過度的漁業捕撈和海洋開發對海龜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根據最新的科考數據,整個南海海域,成年綠海龜已不足2000只,近三年,我國范圍內的海龜產卵地(含海島)成功洄游上岸產卵的綠海龜僅約30只。為挽救瀕危的海龜,早在30年前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團隊就著手于海龜人工孵化和稚龜收集標志放流工作,截至目前,放生海龜的數量已超過6萬只。
海龜野化是海龜救護繁育、增殖放流中重要的一環。2019年底,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啟動了人工養殖海龜的野化項目計劃。在考洲洋出??诟浇x定了毗鄰出海口,潮汐落差明顯,海水可以隨潮漲潮落而進出圍堰池(廣東省惠東縣黃埠鎮鹽洲望斗村牛渡灘)作為海龜野化基地,經過場地優化改造和海龜投放試驗,發現投放的海龜能在基地自然水體環境下生存和繁殖。
據統計,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龜繁育基地內現有大小海龜1500多只,約占全球人工馴養海龜總數的1/3,其中大部分為野外救護暫養及全人工繁殖。這些海龜將被分批送往海龜野化基地進行野化訓練,以強化它們在海洋中覓食、抵御災害的能力,提高野外存活率。海龜野化基地正式啟用對于切實提升海龜保護能力和水平,恢復我國海龜種群,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平衡、促進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下一步,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繼續加大海龜保護力度,通過野化行動,恢復海龜資源群體,修復海龜種群結構。加大科研投入,建成海龜種群復壯應用的基礎平臺,對海龜野外生長率、生存能力、免疫力和行為學等研究,為海龜放歸大海提供種質資源。借助養殖海龜野化試驗項目優勢,踐行科學研究,在海龜野化放歸方面先行先試,摸索經驗,全面掌握海龜野化的生理、生化、免疫、發育的基礎數據,制定海龜野化放歸的行業標準。
■知多D
海龜野化小知識
1.在過于優越的人工環境下成長,海龜適應自然的能力自然退化,待放歸海洋大自然后,在覓食和抗擊自然災害方面喪失其原本的天性,在本來就不斷惡化的海洋環境中更加難以生存下來。
2.海龜放歸大海前,首先要在一個比較接近海洋的自然環境下野化一段時間,在天然食物能滿足海龜最基本的營養需求的前提下,不投喂食物,讓海龜自由覓食,使海龜不同個體間形成生存競爭,恢復其求生本能,逐漸強化其在海洋中自我生存的能力,根據海龜在野化后的體格、體重等指標,選擇達標的海龜進行放歸大海,從而提升海龜在野外的存活率。
3.野化場地的選擇:野化基地要毗鄰出海口,潮汐落差明顯,海水可以隨潮漲潮落而進出圍堰池,總體環境比較接近海洋自然環境,且基地內要有較多的藻類植物、水母、小魚小蝦等海龜主要覓食對象。最重要的是,野化基地外圍的公共海域一直有野生海龜活動的蹤跡。
4.野化條件下的海龜,不采用分隔養殖,不投喂食物,讓其自由覓食,每隔3個月進行一次體長、體重、體型的數據測量,觀察其發育情況,并做記錄。主要技術指標是掌握海龜在自然水體環境下的適應度、發育狀況、體能狀況和自我生存能力。
5.海龜經過野化,適應大海生存的能力在野化中逐漸強化,回歸海洋大自然后的存活率也勢必升高。當這些放流的海龜在自然中順利成長至成年后,將回到它的出生地惠東海龜自然保護區的海灘產卵繁殖,惠東海龜自然保護區的海龜資源也得以恢復。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通訊員 林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