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西下,驟雨暫歇,結束一天的工作后,阿洪開車回到佛山高明西江產業新城的住處。站在自家陽臺前,阿洪深深呼吸了一口雨后空氣。俯瞰遠處隱約可見的明湖湖景,他感覺整天的勞累都不翼而飛。
從狹窄的單體樓到“面江面水面林”的新型商品房,恢復建制近40年后,高明居民的居住條件不斷得到優化,已經實現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舒適型住宅的轉變?!皯艟惶追俊⑴涮自O施齊全”的小康日子正在變成現實。
俯瞰藍天下的西江新城明湖公園片區,居住環境優美。(攝影:呂潤致)
恢復建制不久后住上單位分房
1985年12月,阿洪出生在原西安鎮。他出生那天,距離高明恢復建制5周年紀念日,僅相差5天。
一個年輕生命的誕生,不僅給阿洪一家帶來了莫大的歡樂,也為阿洪爸爸申請單位福利房增添了籌碼。
當時的高明,剛恢復建制沒幾年,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作為高明新中心的荷城,絕大部分“城里人”都是剛剛洗腳上田的農民,其中不少人因為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獲得單位分房資格,于是成為第一批定居新縣城的市民。
阿洪的爸爸當時是西安經濟發展總公司的職工,因為剛剛生了小孩,幸運地搶到一個分房名額。兩年后,全家搬進西安一處90平方米的樓梯房。
“當時的福利分房,雖然也有三房一廳,但其實是傳統的混合結構,空間布局房間大、客廳小、走廊長,有點不太合理,住起來算不上舒服。不過對比農村祖屋,已經算得上是超豪華待遇。”阿洪的爸爸區伯回憶說。
市場化讓市民有更多居住選擇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高明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1989年,高明區住宅公司正式成立。由此,市場化運營的房地產行業開始在高明興起。
現任高明區房地產協會名譽會長的譚世榮,是那個時代的親歷者。他回憶,高明房地產行業才興起不久,很快就進入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最早都是國營單位開發建設,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社會資本也開始進入。到1996年,全區已經有60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各家企業自行設計、建造商品房,基本都往住宅小區的方向去打造,高明市民的居住環境有了更多選擇。”
這時候的高明商品房,戶型以100平方米內的剛需型小三房為主,建筑技術也由過去的混合結構進化到安全性更佳的框架結構,小區管理進一步強調美化、綠化和凈化,新小區開始規劃專門花圃,高明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
1997年,高明大力開發河江片區,阿洪一家也隨公司搬進河江。這一年,他們家在發展公司員工大樓買下了家里第一套商品房,首次擁有了完整產權的不動產。阿洪的戶口也隨父母遷回高明城區,享受周邊更好的教育配套。
從滿足基本需求向追求品質轉變
隨著高明城鎮化發展,越來越多農村人口涌向城區。進入2000年后,高明的房地產市場又經歷了幾輪變化:
先是2000年前后,改善型住房開始興起,面積10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成為市場主流,四房兩廳乃至小別墅型項目層出不窮;2003年以后,由于城市工商業發展,大量農民進城,90平方米左右的剛需型住房又成了搶手貨,7層高的步梯樓成為高明商品房的標配;2007年后,17~18層的高層住宅小區開始興起,電梯房作為一種新的住宅概念閃亮登場;2013年后,剛需戶型需求與改善戶型需求在高明逐漸取得平衡,全區進入剛需和改善并存的房地產開發新時期。
這一時期,阿洪順利讀完大學,畢業回到高明工作。2013年,他在美的西海岸買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套房。
“相比以前的住處,現在的家空間布局更合理、戶型很方正、廚房更現代,房子在設計上也多了一個入戶花園,真正做到足不出戶即可享受野外樂趣。樓下保安24小時巡邏、小區花園錯落有致、周邊見江見湖,我在這里住得很舒心、很安心?!闭驹陉柵_上,阿洪高興地說。
高明區房地產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高明新建商品住宅實際銷售面積為66.47萬平方米,成交的新建住宅戶均面積110.26平方米,以剛需型為主、改善型為輔。
譚世榮分析,這說明恢復建制將近40年以后,高明居民的居住條件已從滿足家庭生活基本需求,過渡到追求舒適型居住,“戶均一套房、配套設施齊全”的小康日子,正在高明實現。
作者單位:佛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