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悅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老人沒有健康碼寸步難行,再度引發關注。
.?
↑街訪視頻:一個二維碼會難住60+老人嗎?爺爺奶奶們有話說
被健康碼“困住”的老人絕非個例,有因為沒有手機無法掃健康碼被拒載的,有因為老年機無法出示健康碼被其他乘客趕下車的……他們是數字時代龐大的隱匿群體。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人中有近2億以上不會使用互聯網。
健康碼作為社會治理的技術工具,給大部分人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卻忽略了群體間的差異,沒有做到老齡友好。它應該包容不同使用主體的需求,并且據此實現自身的升級演進,實現全齡友好。目前有地區推行打印版的紙質健康碼,就考慮到了老人的困境,在技術的高度之外增加了人文的溫度。
實際上,一些老人不只是被健康碼困住,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碼”也使老人成為信息匱乏的“數字難民”。老人線上看病難、打車難、買菜難等問題,在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誠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所談到的,在數字化時代,“年輕人是富有者,而老年人是匱乏者”。
老人積極接觸、學習、使用智能設備應該受到鼓勵。例如,抖音上記錄大巴山附近鄉村生活的“秦巴奶奶秦巴憶味”,用短視頻談世間百態的“濟公爺爺”,他們用親身經歷證明了老人不僅可以實現數字化生存,還能利用新媒體為自己賦能。這是一些老人的自我選擇,卻不能強求成為所有老人的“標配”。老人對新鮮事物的興趣與接受能力和年輕人不同,他們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信息時代的巨輪奔涌向前,但無論如何,都要給老人準備一艘救生艇。
【作者】 楊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