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rvrjv"><b id="rvrjv"></b></strike>

        <address id="rvrjv"></address>

          <form id="rvrjv"></form>

            <noframes id="rvrjv">

            <address id="rvrjv"></address>

            走進汕尾海豐縣總農會舊址:中國首個縣級農會在此誕生

            紅色名片:廣東海豐縣總農會(南方日報記者南小渭攝),1923年1月1日成立,是我國第一個縣級農會,內設教衛生、財政、農業、仲裁等部,由彭湃任會長,會員約10萬人,占當時海豐全縣人口的1/4。

            ■一線走訪

            編者按:新春將近,萬物萌動。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過去百年間,廣東有許多黨史大事件、紅色革命故事發生在春天,它們就像一顆顆革命火種,乘著春風播撒在南粵大地。近日,南方日報派記者深入革命遺址、紅色遺跡探訪學習,扎實踐行“四力”,追尋那年春天里的故事,讓革命先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我們在新的一年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即日起,《南方日報》推出新春走基層特別策劃“那年春天花正開”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從汕尾市區進入海豐縣境內,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片紅色,“東方紅城,彭湃故里”幾個大字剛勁有力,令人印象深刻。沿著海豐縣城龍津溪畔一直走,便看到一處紅墻黛瓦的磚木建筑。1923年1月1日,海豐縣總農會在這里成立,是全國第一個縣級農會組織,由“農民運動大王”彭湃任會長。

            98年前,或許也是這樣的暮冬初春時節,彭湃脫下學生裝,穿上粗布衣裳、戴斗笠、赤著腳板,在大榕樹下向農民宣傳革命道理。這些大榕樹見證了一段激情澎湃的歲月。

            記者在榕樹下遇到幾位老人,談及彭湃和當年的故事,老人打開了話匣?!八橇粞蠡貋淼?,聽說當年在這里放了一臺留聲機,音樂一響,很多人都圍過來了?!币晃焕先苏f。

            彭湃日復一日深入農民群眾宣傳革命,最終收到了效果。1922年7月,彭湃聯合5位農民成立了“六人農會”,同年10月,農會會員發展至28個鄉村3390人,由此壯大成赤山約農會。到1922年底,海豐全縣已成立了12個農會,建立全縣總農會的條件已經成熟。

            1923年的第一天,對海豐縣人民來說注定不尋常。當日,海豐全縣各區農會代表60多人在龍山明代“天妃廟”集聚,只為一件事:成立海豐縣總農會。全縣農民代表大會十分順利地通過了總農會的組織章程,并選舉彭湃為總農會會長。

            記者走進海豐總農會舊址,看到館內陳設有一張橢圓形木桌,墻壁上掛著多幅圖文展板。透過這些展品,可以追尋當時農民運動的生動場景:農會不僅到各鄉開展宣傳活動,還積極開展農民教育,組織農民學習文化,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斗爭。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講解員林雁冰同時也負責海豐總農會遺址講解工作。林雁冰介紹,到1923年4月,海豐、陸豐、歸善(惠陽)三縣已有20多萬人參加農會。很快,農會發展至潮梅的五華、普寧、惠來三縣,相繼成立惠州農民聯合會和廣東省農會,會址都在海豐。

            沿著海豐縣總農會舊址門口的龍津東路慢慢走,一路可以看到多個紅色文化景點,如彭湃故居、彭母居室、得趣書屋等。2020年5月11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廣東首批歷史文化游徑,龍津東路沿途的這些紅色景點也成為其中一條游徑的組成部分。據統計,2019年,海豐總農會舊址所在的這條歷史文化游徑線路接待游客超過210萬人,甚至在2020年7月一周接待的黨支部就有3000個。

            汕尾市委黨史研究室有關負責人說,多個紅色景點串珠成鏈,游覽參觀的內容更豐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到來,極大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

            ■對話

            “農民運動大王”彭湃孫女、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彭伊娜:爺爺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奮斗

            “他是一個為理想而生、為理想而死的人?!闭劶盃敔斉砼龋粚檬≌f委員彭伊娜動情地說。1929年,彭湃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彭伊娜,聽她講述從小從父輩那里了解到的關于爺爺的革命事跡,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南方日報:眾所周知,彭湃被譽為“農民運動大王”,也是海豐縣總農會首任會長。在您的心目中,他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彭伊娜:爺爺是一個理想堅定、信仰如磐,可以為理想勇于奉獻一切甚至生命的人。很小的時候只知道爺爺是一位烈士,長大后才得知他是中國農民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我在研究關于爺爺的一些史料時了解到,他在日本留學時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回國后,在革命實踐中,認識到農民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性,因此他走進農村,向農民宣傳馬克思主義,帶領他們鬧革命。在農村,他深入農民群眾,和他們同吃同住,像家人一樣相處,用自己的真心真情換來了農民群眾的支持。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海豐縣農會可以迅速發展壯大。

            南方日報:您覺得是怎樣的力量促使他舍棄富貴安逸的生活,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洪流?

            彭伊娜:爺爺出身海豐縣的一個大地主家庭。為了革命,他后來毅然燒毀了自己繼承的田契,把田地還給窮苦的農民。這件事在我青年時期對我觸動很大,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在詳細了解爺爺短暫一生后,我慢慢懂得了他當時的選擇。我認為,是救國的理想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初心,促使他走上了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無產階級革命道路。革命的理想尤如一種強大的磁場,深深吸引了一個時代的一批人為之奮斗、奉獻甚至犧牲。

            南方日報:除了彭湃以外,彭家還有不少人后來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彭伊娜:是的,傳承是最好的紀念,我們作為彭家的后人,一直始終牢記著爺爺敢為人先、勇于進取,為黨和國家、人民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自覺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像我的伯父彭士祿,后來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總設計師。還有我的堂兄彭實戈,成為了一位數學家,去年還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曾是省政協委員,在履職的過程中,我也一直以爺爺為榜樣,鞭策自己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堅持為人民發聲。

            ■學習手記

            紅色文化資源激發老區發展內生動力

            海豐縣總農會舊址位于車水馬龍的鬧市區,鬧中取靜,簡單的舊址穿越近百年的歷史,見證了海陸豐農民運動,以及中國近代史的重要歷史時刻。

            走訪過程中,記者感受到“紅色文化+現代城市”是海豐縣的發展路徑之一。赤山約農會舊址和海豐總農會舊址組合成了“赤山約農會海豐總農會史跡”,這處史跡也與周邊的環境有機融合:門前有參天大榕樹,靜靜流淌的龍津河,不遠處就是彭湃故居和龍山公園。紅色遺址與城市建設相映生輝。

            海豐縣是全國十三個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的故鄉,紅色資源十分豐富,如何利用好優勢資源加快發展,是革命老區面臨的課題。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記錄歷史的紅色景點,正源源不斷地激發老區的發展。據統計,2020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海豐縣僅是新山、蓮花山兩個片區游客量就達25萬人次,旅游收入超億元。

            記錄歷史的紅色景點,正源源不斷地激發老區的發展動力。據統計,2020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海豐縣僅是新山、蓮花山兩個片區游客量就達25萬人次,旅游收入超億元。

            南方日報記者 南小渭 王聰 通訊員 劉詩玉

            策劃統籌:謝思佳 王聰 南小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啊好深好硬快点用力视频_町村小夜子_漂亮华裔美眉跪着吃大洋全集_国产精品爽爽影院在线
            <strike id="rvrjv"><b id="rvrjv"></b></strike>

                  <address id="rvrjv"></address>

                    <form id="rvrjv"></form>

                      <noframes id="rvrjv">

                      <address id="rvrjv"></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