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兩份報告是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的重要工作內容,2020年是系列報告的第二次公開發布。報告對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監測和評價。報告指出,廣州的創新能力在72個國家創新型城市中排名第二,比去年進步一位。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攝影:莊小龍)
廣州高質量發展勢頭良好
報告對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了統一評價和分類評價。在分類評價時,報告依據主體創新功能(創新能級)的不同,將72個創新型城市分為創新策源地、創新增長極和創新集聚區三大類。
報告認為,廣州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達到30家,高端科研人才集聚,原始創新能力強。因此報告把廣州列入“創新策源地”城市,并認為這類城市具備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條件和能力,應當在國家創新發展的“一盤棋”中承擔起實現“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光榮使命。
報告構建包括創新治理力、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和創新驅動力5個方面的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對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監測和評價。其中,創新治理力和創新驅動力作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統一、共性要求,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分別體現不同創新能級城市的主體創新功能,引導城市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道路。
報告綜合5方面的指標體系并得出創新能力指數,廣州創新能力指數達到78.46,在72個國家創新型城市中排名第二,比去年進步一位。
報告援引了2018年的數據,認為近年來廣州固定資產投資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呈下降趨勢,近3年平均值為28.2%,低于2018年全國平均水平(71.7%),公共財政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穩步增長,說明廣州總體上已經跨越投資驅動,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勢頭良好。
廣州“創新治理力”突出
廣州的創新治理力和原始創新力較為突出,分別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創新驅動力、成果轉化力、技術創新力均位列第四位。
在創新治理力中,廣州超過40萬人的常住人口增幅成為加分項。報告認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流動的,也是高度集聚的。一個城市對創新創業人才是不是有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創新治理水平,良好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有利于創造拴心留人的條件,讓創新創業人才安心、安身、安業。
在原始創新力中,廣州以“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的比例”和“國家級科技成果獎數”兩項指標獲得優勢,這反映了廣州具有大院大所大平臺的集聚優勢。
而根據《中共廣州市委關于制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規劃建議》),廣州未來還將匯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呼吸領域國家實驗室和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建設生物島、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省實驗室。廣州將爭取建設張江實驗室廣州基地。這表明廣州的“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臺”的集聚優勢還將進一步擴大。
而在技術創新力和成果轉化力的二級指標上,廣州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一,顯現出“冒尖”的實力。
廣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從2015年的1919家增長到2019年的12099家,連續4年快速增長。而2019年廣州全市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企業達到9283家,連續兩年居全國城市第一。
(作者單位: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