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二字從未遠離我們,面對空前嚴峻的挑戰,中山市堅守扶貧初心,持續推動東西部扶貧協作鞏固脫貧成效。從醫療、教育、住房、產業、就業等全方位多領域幫扶,為東西部扶貧協作交上高質量答卷。
中山市在廣東省參與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六個城市中,率先推動對口幫扶昭通市的鹽津、大關、永善、綏江4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為持續鞏固脫貧成效,2020年中山市投入3.5801億元幫扶資金,持續讓新扶貧車間、新學校、新安置點拔地而起;引進企業26家,帶動71615名群眾增收;投入3756.61萬元用于勞務協作,疫情期間更是千里馳援,出錢出力出人,著手解決幫扶地區遇到的實際困難。
中山市援建的昭通市靖安新區中山博愛小學。(攝影:余兆宇)
每個貧困縣平均投入8950.25萬元
四年級的周洋是永善縣溪洛渡鎮新拉村人,以往上學她要走2公里多的山路。一到冬天,她不得不冒著凜冽刺骨的寒風,打著手電筒回家。2019年7月,中山攜手昭通投入資金1.5億元,中山投入資金3500多萬元,啟動永善縣中山博愛學校建設。2020年3月,永善縣九年一貫制學校中山博愛學校建成投入使用,可容納2000名學生。永善縣中山博愛學校如期建成后,周洋成了新生中的一員。此外,她家還搬遷到紅光易遷安置點,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房子,而且上學就在家門口,再也無需早出晚歸翻山越嶺。
2020年以來,中山市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3.5801億元,每個貧困縣平均投入8950.25萬元,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78個。安置了一批異地搬遷群眾,并完善配套,修建了一批學校和扶貧車間。四五年前,鹽津普洱鎮村民劉青明,因股骨頭壞死失去了行走能力,自他們一家人搬到了鹽津水田新區后,生活一下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讓劉青明興奮的是,他的活動范圍擴大了,到處都是柏油路,坐在電動輪椅上,哪里都能去。
搬得出住得穩,才是異地搬遷群眾融入新生活的關鍵。在大關縣頤壽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干部吳君杰介紹,大關易遷點實行產區結合,同步進行公共配套、管理配套和產業配套,安置點內除了安置房,還完善了農貿市場、幼兒園、小學、超市、衛生室、文化活動室等配套設施,滿足搬遷戶的生活、就學、就醫需求。在綏江縣兆佳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城鎮福興社區,除了由中山市引進的扶貧車間外,每周還有保潔工培訓、電工焊工培訓等定向培訓。
引進26家企業,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劃坯子、劈篾條、做框架,在鹽津粵滇竹文化有限公司內,鹽津縣水田新區的搬遷群眾正有條不紊地做著竹編工藝。王云春做了一輩子竹編,但他并沒有靠著這門手藝脫貧,因找不到銷售渠道,他只能把編出的簸箕、竹簍等竹編產品,送給親戚朋友使用?!皼]想到現在老了,這門手藝變得吃香了。”王云春說,憑著良好的手藝,每個月有了穩定的收入,他感到非常開心。2020年中山為昭通4縣引進了26家企業,包括鹽津粵滇竹文化有限公司、中山中匯集團、綠源公司等。26家企業涉及竹筍加工、黃牛養殖、烏骨雞特色產業等,累計完成投資26.8483億元,帶動了71615名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永善縣新拉村萬畝藍莓基地,采取“黨支部+公司+基地+N”的模式,建立“一地生四金”脫貧機制,群眾通過流轉土地獲得收益共計66萬元。大關縣建設冷鏈物流基地,推動農產品走出大山,打破了優質農特產品走向市場瓶頸問題;綠源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公司通過互聯網+生態養殖,打造昭通市鹽津縣烏骨雞全產業鏈,有力帶動昭通烏骨雞產業發展。一個個產業項目,緊扣昭通特色產業發展,與廣大貧困群眾建立緊密聯系。
焊接、壓塑、捆線……大關頤壽園安置點扶貧車間內一派忙碌。有著豐富外出務工經歷的胡萬杰,因疫情影響、孩子出生等原因,他選擇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工作,一個月能掙近3000元。在胡萬杰看來,扶貧車間的工資雖然不如外出務工的時候多,但好在家門口就業消費不多,他仍然感到很滿意。同在扶貧車間工作的楊光琴母女,在家里吃過早飯后,兩人就一前一后走向小區負一層的生產車間內工作。貧困艱苦的日子正在遠去,工人們手中握著的正是全新的生活。
投入3756.61萬元用于勞務協作
2020年以來,中山市投入財政幫扶資金3756.61萬元用于勞務協作,開展勞務對接17次,組織150多家企業到昭通舉辦招聘會100多場。舉辦技能培訓400期,幫助12606名貧困群眾實現就業。招收506名昭通籍貧困家庭學生到廣東免費就讀職業學校,實現“一人學成就業,全家脫貧致富”的目標。
疫情期間更是組織專車專列“點對點、一站式”送昭通群眾返崗復工。期間建立服務臺賬檔案、優先解決勞動關系、專人跟蹤服務等辦法,確保轉移人員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并引進第三方專業人才中介服務機構協助開展勞務轉移協作,對貧困勞動力提供精準服務。同時,市、鎮兩級制定系列扶貧優惠政策,對企業招用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穩崗6個月的,按5000元/人標準給予企業補貼,鎮街安排培訓經費、社保補貼、交通費補貼、勞務對接費、人力資源機構補貼、應急保障等補助,全力做好勞務協作經費保障。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中山各鎮街主要負責人到結對縣調研對接達36人次,并分別與結對縣召開黨政聯席會議,其他社會組織、企業調研對接達到300多人次。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1329人,創業成功154人,培訓電商人員261人,培訓電商扶貧骨干人才12人,帶動貧困人口3905人就業。
(作者單位: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