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雙手拉著彈力帶,慢慢地向兩側拉伸……”在廣州紅十字會醫院心血管內科,病房里常常出現這樣的一幕——護士除了打針換藥,還帶患者們“做操”,并耐心地進行示范。
這一個小改變,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大效果”——經過心臟康復訓練的患者恢復得更快,精氣神也更好了。有的患者出院后定期回科室參加心臟康復訓練,還愛上了這項訓練。
2021年伊始,廣州市紅會醫院心血管內科獲批2021-2023年“廣州市醫學重點學科”。在廣州這個三甲醫院林立,學科競爭激烈的地方,市屬醫院的??迫绾尾拍堋捌凭帧保窟@個科室為何大力推動心臟康復工作?近日,廣州市紅會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李麗接受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的專訪,揭秘作為市重點學科建設的“底氣”。
學科發展
建設“區域性心血管疾病全生命線管理中心”
南方日報、南方+:廣州作為華南地區的“醫療高地”,有很多有學科優勢的三甲醫院。此次廣州市紅會醫院心血管內科獲批2021-2023年“廣州市醫學重點學科”,有哪些優勢?
李麗:我很喜歡廣州這個城市,雖然競爭大,但也有很強的包容性。在我看來,市屬醫院的??瓢l展,首先要找好自己的定位,然后要從患者的需求出發,再結合政府的大政方針和醫院的具體情況,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在海珠老城區,有非常多高齡的患者,80歲以上老齡患者很多,為此我們也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診療和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比如我剛來廣州的時候就遇到1例102歲的老人做心臟起搏器。其它的心臟介入手術比如心臟支架,我們團隊的技術水平也已經很好了。心臟病但是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心血管是以慢病為主的一類疾病,單純做手術不能解決長期的問題,所以我們在開展心血管疾病新技術治療的同時,很注重做患者的心臟康復治療。另外I期康復主要由護士承擔,這不但提升了護士工作的價值,我們發現醫患關系也更加和諧了。
南方日報、南方+:這一系列的做法,是否也是響應您提出“廣州市區域性心血管疾病全生命線管理中心”的發展目標。能否請您展開介紹一下?
李麗:對,心血管疾病需要全生命線管理,不能做完手術就不管他們了。心臟康復訓練分三期:在一期康復中,護士在病房里面帶著患者做,強度最??;二期,就可以走出病房,到我們的心臟康復室去做;三期,就可以走出醫院,進行社區或者家庭康復訓練。
除了康復訓練,我們還會對患者進行整體評估。護士會定期聯系患者,告訴他什么時候要去醫院,甚至會告訴他哪個時間段去找哪一個醫生,根據亞專業方向進行評估。5年前我們就開始了對支架術后的病人進行出院后管理,現在隨訪的比例超過90%。
下一步,我還希望能夠用好互聯網醫院的平臺,到社區、到家庭建立起來一個心臟康復的閉環管理流程。心臟康復有5大處方,分別是藥物處方、運動處方、戒煙處方、營養處方、心理處方,如果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來做線上評估,患者就可以在家直接點擊進行。未來我還希望能夠讓心臟康復的項目進醫保,這樣即有利于心血管慢病的康復,改善遠期預后,也會降低再住院率,長遠來講一定是節省醫療開支的。
心臟康復
從“奢侈品”變成“實用品”
南方日報、南方+:不少醫院的心血管??啤爸厥中g,輕康復”,您的科室為什么這么重視心臟康復?
李麗:心臟康復在西方國家發展得比較早,以前我在國外學習的時候,看過他們的心臟康復,但總覺得離我們很遠,就好像“奢侈品”一樣。如今,我們國家的心臟康復工作也在不斷推進。
有一年我去沈陽軍區總醫院開會,與韓雅玲院士說希望參觀一下病房,我就看到了那里的心臟康復區。那里布置得很溫馨明亮,還放了很多健身的東西,接受康復訓練的病人很多?;貋砗笪覀凂R上著手開展這項工作,也得到了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當年就派了醫生和護士到韓院士的醫院學習。幾年實踐下來,我發現病人的獲益遠遠超過我們想象,恢復得特別好。
南方日報、南方+:一開始推進心臟康復,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患者的評價如何?
李麗: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很不容易,有的病人會不理解,常常說我去健身房一樣啊,或者我自己走走路也可以啊,等等的。說明宣教做的不夠。心臟病人的康復需要在專業評估的基礎上,由專業的醫生給出合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過一個階段再評估再調整方案,這樣才能真正獲益。堅持好的病人獲益就好。比如2016年,我們救了一個急性心梗的病人,他叫老蓋,血管做通了,藥物方案也很全面了,但是病人走幾步路都會喘,上不了樓梯,心衰很嚴重。當時我和他說,等我們心臟康復做起來,你一定要來試試。
我們心臟康復區揭牌那天,老蓋第一個來了。他一開始很虛弱,一周只讓他做一次訓練,后來他來的次數慢慢增多,進行訓練一個多月以后,老蓋的精氣神明顯好了很多,上樓梯也不喘了。有一次我在看門診,候診的老蓋聽到我在給一位病人講心臟康復,他就沖了進來,拍著胸脯說這個訓練真的是太好了?,F在他已經堅持訓練4年多了,如果不了解他的病史,還真看不出他是病人。
學生帶教
責任心是當醫生的第一要素
南方日報、南方+:您曾任甘肅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和業務副院長,也曾到德國伯恩伊麗莎白醫院當訪問學者,如今來到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當初為什么選擇當醫生?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李麗:我其實也不清楚為什么當初選擇當醫生,只記得從小家里人和親戚們都管我叫“白衣天使”。呵呵,命運所使吧。后來在大學一接觸醫學,我就感覺非常得心應手。我覺得能夠學醫特別幸運,這個職業我既適合,又喜歡。我很享受做醫生的成就感,盡管的確很辛苦。畢業后在醫院輪科,我選擇了挑戰性比較大的心內科。
那時候甘肅省人民醫院的心內科主任盛鐵仁教授特別嚴厲,上海人。他查房的時候,是不允許管床醫生看病歷的,患者的化驗結果、病情變化都要記在心里。有一次查房的時候一個同事不記得病人的驗單結果,他就把病歷直接從窗戶扔到下面花壇上去,管床醫生就一邊反省一邊灰溜溜地去撿病歷。那時候年輕醫生接受的培養真的非常嚴格?;叵肽嵌谓洑v,是我一生的受益和榮幸。
南方日報、南方+:對于自己的學生,您也是這樣嚴格要求的嗎?
李麗:我覺得做醫生首先要強調負責心。來到廣州我對年輕醫生的要求也嚴格但還是遠不及我那時候的主任。對他們發火的原因多數是他們對病人操心不夠,有些同事說是我的要求太高了,說他們的200分是我的60分。
每周四上午11點,我們都有“鐵打不動”的例行閱片會,把過去一周的病人手術情況進行回顧和分析。有一天我去得比較早,就坐在那里看病歷,結果越看越生氣。雖然病歷是規培生寫的,但是上級醫生作為指導老師沒有怎么把關。很多地方都有問題,但他們就這樣把字給簽了。連看了三份都不行,我那天直接撕了兩份出院小結,什么話也沒有講,當然管床醫生看見了的,批評的效果已經有了。我始終認為責任心是當醫生的第一要素,你再聰明,讀的書再多,手術做得再好,但如果不操心病人就都是白搭。
成長經歷
尊重每一條生命
南方日報、南方+:從醫這么多年,您有沒有最難忘的一個患者?
李麗:我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主動脈夾層的患者。那時我還只是助手,護送病人往手術室推的時候,患者因為劇烈疼痛而掙扎。記得我當時對他說,“你堅持一下很快就好了,我們都在,很快就會好的!”他真的就安靜了,我的話給了他安慰和信心。但那場手術并不順利,后來我在重癥監護病房守了這個患者一夜,凌晨4點多他心臟驟停,我沖上去給他按回來了,但早上7點多他還是去世了。家屬看到我們很辛苦,表示理解和感謝,但回到家里,我就啕嚎大哭。很難承受眼看著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消失。
這次事件應該是促使我去攻讀博士的原因之一,當時選的導師就是這個患者做的手術業內最牛的蓋魯粵教授,他是北京301醫院的。面試那天我把這個病例講給蓋主任聽,他只說了一句“我知道了,如果是我做可能就好了”。事實也是如此,患者遇上不同的醫生,就有可能面臨著生與死的問題。所以醫生一定要不斷學習、實踐和總結,做到百分百成功很難,但至少要有追求百分百的想法。這個職業太特殊,是一種挑戰,是與病魔和死神的博弈。
南方日報、南方+:在您看來,如何才能做一名好醫生?
李麗:做個好醫生是需要情懷的。
我覺得要當好醫生,首先要掌握很好的理論和技能,做到這一點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人體太復雜太精密了,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真的是得“活到老學到老”,另外醫生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對每一個病人都要認真對待,要充滿同情心,與患者的溝通中要懂得換位思考。我會時常鼓勵病人,給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且盡可能給予他們人文關懷。
南方日報記者 朱曉楓 李細華 通訊員 孫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