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韶關市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十三五”時期,韶關市民生福祉明顯改善,全市278個省定貧困村和32376戶8282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扶貧開發工作成效位居廣東省“第一方陣”。
韶關精準扶貧“六種幫扶模式”、“三個在先”黨建促脫貧、“六個機制”產業扶貧等經驗做法獲國務院扶貧辦推廣。在2016年、2018年和2019年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韶關連續被評為“好”等次,綜合成績在全省有脫貧攻堅任務的地級市中均名列第一,在脫貧攻堅這場為民謀幸福的時代大考、能力大考、智慧大考中,交出優秀的“韶關答卷”。
韶關始興一家蔬菜基地,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和基地務工實現脫貧增收。(攝影:賴金艷)
高屋建瓴,精心謀劃精準施策
位處粵北山區的韶關,脫貧工作點多、線長、面廣。2020年,受疫情影響,要取得戰“疫”戰貧雙勝利,這對韶關決策者的執政能力是一次大考驗,對韶關干部群眾凝聚力是一場大檢閱。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韶關的決策者秉初心、擔使命,把提高脫貧出列質量擺到突出的位置。2020年以來,召開47次全市性會議和11次工作分析會,研究部署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韶關市委書記、市長帶頭開展扶貧工作專題調研,市、縣兩套班子認真落實聯縣掛鎮包村掛牌督戰責任,“四級書記”全面落實遍訪責任,協調解決實際問題。
韶關通過加強統籌協調、強化資金保障、強化政策支撐,構建起各級各部門各工作隊上下貫通、責任到底、合力攻堅的責任落實體系,引導并統籌整合各類資金投入脫貧攻堅,不斷研究深化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全面兌現保障政策。
記者采訪獲悉,2020年韶關市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每村達23.39萬元,比2016年底增長626%;全市所有貧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513.3元,比2016年底增長146%;全市有勞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359.06元,比2016年底增長203%。
特色產業,鋪筑致富“黃金路”
蘭花是韶關的“市花”,韶關翁源縣是全國最大蘭花產業基地和蘭花供應基地。為帶動村民增收,當地蘭花產業園內4家企業與19個村327戶貧困戶簽訂委托代種花卉項目合同,每戶貧困戶可增收2736元;通過吸納1.7萬多名農村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勞動力年均增收4.5萬元;帶動3000多戶農戶參與種植蘭花,年增收1.5萬元……
發展產業才是高質量脫貧的根本之策,發展特色產業韶關可謂得天獨厚。
在脫貧攻堅戰中,韶關組織各地圍繞發展“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扶貧產業和優勢扶貧品牌,改革創新了“六種幫扶模式”、“六個一批”等產業扶貧方式方法,形成了一批有規模的扶貧產業和叫得響的區域特色優勢扶貧品牌,包括翁源蘭花、黃金香印葡萄、馬壩油粘米等。目前,韶關市共有546個扶貧產品進入《廣東省扶貧產品目錄》。
數據顯示,2020年韶關全市實施產業扶貧戶項目3.37萬個、收益2.24億元,帶動1.5萬戶貧困戶增產增收。截至目前,韶關市已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1376名,21人獲評省“優秀創業致富帶頭人”,兩數據均排名全省第一。
“三個在先”,發揮脫貧攻堅堡壘作用
推進脫貧攻堅落腳到村,必須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韶關市聚焦黨建扶貧,加強扶貧力量配備,全市33個脫貧任務較重的鎮平均配備扶貧干部8名以上;加強村“兩委”委員 、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素質能力培訓,2020年全市累計舉辦培訓班92期,培訓干部近2萬人次。
與此同時,韶關市創新“黨組織優化設置在先、黨組織領導決策在先、黨員作用發揮在先”的“三個在先”黨建引領工作機制,充分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和貧困村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有效加快全市脫貧攻堅的步伐。
“三個在先”村級決策運行機制在278個貧困村中廣泛推廣,26個軟弱渙散貧困村全部完成整頓工作,駐村幫扶和結對責任人“一對一”幫扶得到全面強化,構建起農村三級黨建網格和黨群協同治理大格局,助推韶關全市如期實現貧困村、貧困戶脫貧出列的目標任務。
(作者單位:羊城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