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高速看中國(廣東)”主題采訪活動繼續進行中。4月15日上午,采訪團走進首條線路廣深高速管理中心,了解該條高速的建設故事和對沿線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廣深高速作為京港澳高速的重要組成部份,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地帶,是連接廣州、東莞、深圳、香港四座重要城市的黃金通道。建成通車20多年以來,車流量高速增長,由1994年試通車時的日均3.63萬車次,到2020年日均車流量達65萬,被稱為“中國最繁忙高速公路”,對促進粵港兩地經濟快速發展,改變內地投資環境,保持香港繁榮穩定都有重要意義。
中國首條粵港合作興建的高速公路
廣深高速建設前,正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省的“三來一補”企業正蓬勃發展,粵港運輸繁忙。廣東主要公路渡口多、等級低,堵車現象非常突出,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當時,廣州到深圳公路干線只有107國道,全程150多公里,開車至少要半天,對兩地經貿發展和人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1987年,廣深高速正式動工,1994年試運營,1997年7月1日正式通車,線路北起廣州市天河區,途徑黃埔區、增城區新塘鎮,東莞市水鄉片區、主城區西部鎮街和濱海灣新區,深圳市寶安區和南山區,南至福田區皇崗口岸,通過落馬洲大橋跨過深圳河,與香港相接,全程122.8公里。廣深高速由廣東省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與香港合和中國發展(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興建,是國內第一條由粵港合作投資建設的高速公路項目,也是我國首次以項目抵押方式獲得國際融資銀團商業貸款的項目。
廣深高速開通后,從廣州到深圳的皇崗口岸,只需要1.5小時,徹底改變了廣州、深圳之間“常堵塞、路程長、耗時多”的情況。促進了廣州、東莞、深圳及香港四地的經濟繁榮,推動了沿線地區的發展。
東莞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陳先生回憶:至今還記得,廣深高速剛剛開通時,能夠開車走一趟廣深高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廣深高速一度成為反映當地經濟發展機遇的標志。
粵港經濟高速發展的騰飛之路
通車20多年,廣深高速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大動脈,兩端連接著廣州、深圳兩個超千萬人口的城市,中間貫穿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南行終點連接深圳皇崗口岸可直接到達香港,區域延伸輻射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帶。依托廣深高速“黃金通道”基礎優勢,東莞虎門、厚街、長安和深圳寶安、福田等地方政府都把客運站設置在廣深高速出口附近,大型物流公司、工業園區等環繞沿線布局。通過廣深高速公路,公司裝貨后車輛幾分鐘就能上高速,基本實現了半天時間對珠三角地區的物流全覆蓋。廣深高速對貨物運輸帶來的便捷和高效,使得沿途的企業寧愿放棄鐵路運輸費用比公路運輸低30%左右的優勢而選擇公路運輸,以滿足客戶對物流靈活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廣深高速寶安立交
有專家聲音指出,經過多年的發展,廣深高速讓廣州、深圳率先跑起來,帶動背后一整張珠三角城市網。廣深高速對于沿線的廣州、東莞、深圳,對于珠三角城市經濟融合發展,就像美國的101高速公路對于硅谷一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廣深高速在成為連接廣深的快速通道的同時,也連接出了一條沿線創新資源的快速走廊。以廣州、深圳為龍頭的兩個GDP總值超4萬億級的超級都市圈正在浮出水面,同時因高速公路而發展的城市群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以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為主的“深圳都市圈”形成,并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環珠三角地區開發區集聚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配套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的發展潛力無可限量。在廣深高速等高速公路的助力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進入快車道。
據測算,廣深高速公路對沿線經濟的貢獻值每年達200億元,在推動區域現代物流業發展和助力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崛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采寫:南都記者 蔣臻 代國輝 鐘麗婷 李宛真 實習生朱笑千 通訊員粵交集宣 岳路建
通訊員供圖
攝影:黎湛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