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之隔的深圳與香港,同根同源、休戚與共,一條蜿蜒的深圳河見證了香港與深圳的共同成長。
落馬洲河套地區深港發展政策的“破格出臺”,規劃中的皇崗口岸升級擴建,深港一小時生活圈,兩地不斷加速的合作,也在靜靜流淌的深圳河見證之中。

粵港澳大灣區的橫空出世,讓深港之間的互動,從互相“過河”邁入攜手“闖灣”的新境界?!按鬄硡^人”,正在逐漸成為深圳人、香港人共同的身份認同。
過河
深圳與香港,將這兩座在中國都具有特別意義的城市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離不開“過河”二字。
2018年,香港人何耀威帶領11名香港高校教授和學生“過河”,過上“雙城生活”。位于深圳福田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成為他們實現夢想的舞臺。
深圳完善的供應鏈、產業鏈和技術資源,可以最快地把研究從實驗變為商業化產品。團隊研發的血糖測試智能穿戴設備,逐漸打開廣闊市場。
何耀威們所奮斗的地方,曾是深港兩地聯手治理深圳河形成的一片河套片區,如今規劃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臺。

位于福田區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
登上“深圳之巔”平安金融中心,深圳河兩岸景色盡收眼底,深圳與香港隔河相望,林立高樓與青山綠水相得益彰。
河套已成為深港合作“大國重器”布局地。僅在深圳園區,就集聚超過140個高端科技項目,其中有5家香港頂尖高校、8個科研項目,有超過10名來自內地、香港和海外的院士。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深港兩地間的互動以資源“過河”為主,呈現出“邊界堆積”效應。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深圳河兩岸,深圳一側燈火通明,香港一側卻是城市郊野。
不過近年來,兩座城市的合作早已由資源“過河”過渡到融合“造城”。隨著深港兩地協同發展的強力推進,深港間的“邊界堆積”效應,有望逐漸消解。

深圳河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接受采訪時,常常談及資金的“過河”與人才的“過河”,在她看來,兩地在新經濟、科創、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有著大量的機遇”。
深港之間GDP排名的變化,近兩年也常常引起討論。在林鄭月娥看來,香港仍然是深圳最大的外資來源地,有超過8萬家香港企業在深圳發展。
再放入到有七千萬人口、經濟發展蓬勃的粵港澳大灣區視野來看,應該是兩個城市共同努力,來做大整體的經濟體量。
“過河”牽手的不只在經濟領域。就在幾天前的4月15日,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與深圳市羅湖區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該學院將落戶羅湖區。
新鮮出爐的《深圳市綜合交通“十四五”規劃》提出,構建體系完備的深港跨界交通設施,推動深圳灣口岸24小時運營,推動福田口岸交通環境提升、羅湖口岸功能升級,提升深港口岸經濟帶發展效益。
香港醫生可在深圳認定職稱、深圳試點港澳上市的國外新藥和醫療器械、深港兩地病歷及支付體系互聯互通……在醫療方面,4月15日深圳出臺的《關于加快推動醫療服務跨境銜接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如上愿景。
深圳市第六次黨代會召開以來的幾年間,兩地在教育、醫療、交通、科技、金融、產業、城區等各領域深度融合,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放眼大灣區內,在創新發展方面,以香港的基礎科研優勢,加上深圳的創新環境以及產業鏈配套,形成了全球罕見的獨特優勢。
如今,深港融合漸入佳境,尤其是在科技創新合作方面,沿著初具規模的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加速流轉,科技創新展現出勃勃生機。
闖灣
坐在“灣區之光”摩天輪向南眺望,便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目之所及,200余棟封頂建筑、77棟100米以上高樓,一座高水平的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正在加速成形。隔著深圳灣的不遠處,便是香港。
前海無疑是深港合作“雙城記”故事的最佳演繹地之一。從一片灘涂起步,前海不斷加快通過建設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示范基地等措施,與香港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新格局,推動深港合作達到新高度:
全國率先破冰啟動跨境人民幣貸款、出臺獨有的“雙15%”稅收優惠政策、首創“港籍調解”“港籍陪審”制度、實施惠港利港“萬千百十”工程、落戶中國首家內地與香港聯營律所……

統計數據顯示,前海平均3天推出1項制度創新成果,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達56.2%。2019年每平方公里經濟密度和稅收密度分別為152.6億元和28.5億元,均位居全國同類新興區域之首。其中,港資企業實現增加值、稅收占比約15%,成為與香港合作最緊密區域之一。
走進有著近1700年的歷史的深圳南頭古城,經歷一番“修舊如舊”的修繕升級后重新開放,作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迎接著八方來客。
山水相依、血脈相連,稱得上是深港關系的深刻注腳。
這幾年,粵港澳大灣區的橫空出世,不僅成為未來中國重要的經濟動力源,更為深港兩地青年人在工作上、經濟上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香港青年福田創新創業社區
深圳巴士集團副總經理馬正源對這一點極為認同。2015年,他作為港方高管派駐深圳巴士集團,參與深巴集團全面電動化轉型,見證深圳公共交通近年來在綠色出行、標準化、智能化、國際化等方面的新發展。
馬正源說,大灣區之大,在于7000萬人口帶來的大市場和發展潛力;大灣區雖大,隨著這些年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間的互聯互通也不斷提速。
在英國,倫敦工作的人大部分都在周邊地區生活,以后大灣區也可以實現便利的跨城工作與生活。這是大灣區最吸引他的地方。
越來越多香港青年相信,大灣區能給他們更具可能性的職業道路、更為廣闊的發展平臺。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青年人“闖灣”的熱情。2020全年,深圳共有528位港澳居民領取創業補貼;而僅2021年第一季度,深圳領取創業補貼的港澳居民就有290多位,其中大部分是香港居民。
位于前海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香港工商總會青年網絡主席潘國政非常關注香港年輕人踏入灣區的第一步。他觀察到,近兩年,大灣區涌現出一批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很多港澳青年的灣區創業初體驗就是從這些地方開始的。
據深圳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目前已孵化香港團隊225個,南山深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孵化團隊4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