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女子整容失敗,智力降至1歲嬰兒水平;女演員高某做醫美鼻子整形失敗,出現壞死等癥狀……近年來,與整形相關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北京朝陽法院梳理發現,醫療美容糾紛中的涉訴醫療美容機構絕大多數為民營機構。
民營機構并非洪水猛獸,但在醫美行業,大量“黑醫美”充斥市場卻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我國鮮有正規醫院提供醫美服務,但同時,醫美市場迎來大爆發,近年保持20%以上的復合年均增長率。
供需嚴重不對等,導致大量“黑醫美”乘虛而入、野蠻生長。它們普遍缺乏嚴格監管,也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據統計,每年有超過10萬名消費者成為“黑醫美”受害者。
市場上到底有多少“黑醫美”?
許多消費者的疑問,最終指向醫美的概念問題。其實,醫美的本質是醫療行為,而不是美容行為。但在實踐中,這一點正在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一些機構打著“美甲店”“SPA沙龍”“美麗休閑館”的幌子,把醫療行為包裝成生活美容,使消費者放松了警惕,也直接繞過了部門監管。
醫美必須明確醫療性質。沒有醫療機構許可證,就不能開設醫院;沒有執業醫師資格和外科整形資質,就不能進入行業。醫美行業走向規范化,這是必須堅持的底線和原則。
在此基礎上,讓醫美最終回歸到服務質量的比拼上,而不是廣告營銷的狂轟濫炸上,需要有更多作為。正如“新氧醫美公益大使”趙薇所提出的,“只有真正專業、安全的服務才能促進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目前,一些科技平臺正在搭建起消費者和醫美機構之間的橋梁,既可以有效避免“黑醫美”消費風險,也可以推動醫美行業的真正進步。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醫美需求旺盛折射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美麗要以健康為基礎,樹立正確的健康觀,謹慎對待、理性消費醫療美容項目。行業從業者對于醫美專業有敬畏之心,消費者對于審美有多元化態度,追求真正的美,才能規避風險、擁抱美好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