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10時30分,廣州市荔灣區逢源街道的長者飯堂開始忙碌起來。66歲的鄧智謙很早便到了,正和工作人員一起進行餐前準備。
臨近11時,循著飯香,老人們三三兩兩相邀,來到長者飯堂就餐。鄧智謙整理餐桌、分發午餐,不時跟前來就餐的老人聊幾句家常。其樂融融的氣氛,在這座具有嶺南特色的飯堂中洋溢開來。
菜品一周不重樣
不到12時,長者飯堂已聚集了40多名老人。這天的菜品有清蒸鯇魚腩、冬瓜肉末、炒時蔬、西洋菜陳腎湯,兩葷一素一湯的搭配,老人最多花12元就可以吃上健康可口的飯菜。
“考慮到老人的身體狀況,米飯會煮得軟一些,菜品以低鹽低油為主。老人們不僅可以來這里,我們也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門?!迸洳蛦T一邊忙著分餐,一邊介紹。
在飯堂的顯眼位置,貼著每天的菜單,周一到周五菜品搭配都不同,方便老人們根據個人喜好,提前安排是否來就餐。而且,飯堂為每個前來就餐的老人準備了一朵小紅花,吃完飯,覺得哪個菜品好吃,老人可以用小紅花為其投上一票。
“如果很多老人喜歡吃蒸魚腩,飯堂就多安排這道菜。”配餐員說。
長者飯堂剛運營時,由第三方配餐,那時的飯菜不大適合老年人的口味,送過來也不夠新鮮。為了提高餐品質量,逢源街新建了廚房,聘請專業廚師,針對老年人飲食特點烹飪菜品。
“有了長者飯堂,減輕了自己做飯的負擔。這里的飯菜,健康實惠。最難得的是,跟朋友們聚在一起特別開心。”幫其他老人取完餐,鄧智謙也坐了下來,享受起午餐。
為老人提供多樣化服務
“剛開始,要努力發動老人來就餐?,F在很搶手,得‘輪候’著來?!狈暝慈思曳罩行闹魅瘟值き傄娮C了長者飯堂由“冷”到“熱”的變化。在她看來,這種變化不僅是因為實惠的飯菜,還在于多樣化服務。
如今,每天來逢源街長者飯堂就餐的老人有100多名。為了盡量滿足老人們的需求,逢源街開設了四個配餐點,逢源鄰舍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便是其中之一。
80歲的藍婆婆是這里的???。每日9時,藍婆婆從家里出發,半小時后來到護理中心,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做早操。“每周換一套早操動作,10點半還有1次,主要是想讓老人們多運動,幫助他們舒展筋骨?!弊o理中心的志愿者說。
節日走訪慰問、粵劇鑒賞、反詐騙知識宣講……借助長者飯堂,社區不僅幫助老人解決了就餐問題,還通過隨時交流、定期探訪、個案輔導、開展活動等方式,將服務延伸到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情感慰藉、技能培訓等方面,讓老人不僅吃得好,還能滿足情感、自我價值、社會支持等方面的需求。
這一點,鄧智謙深有體會。在社工的鼓勵下,他加入了老年志愿者隊,還通過智能手機班的培訓,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
如今,廣州城鄉社區居家養老“大配餐”覆蓋率達到100%,服務范圍擴展至重度殘疾人,并挖掘高校、企事業單位飯堂參與助餐配餐,有力推動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汪祥波 實習生 吳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