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番禺化龍的廣汽新能源工廠,生產線正在滿負荷運轉,AVG無人小車在車間內忙碌運送物料,即便這樣,部分車型訂制仍然需要1個月才能提到車。
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電子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汽車產業面臨著百年未有之變局,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已經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廣東作為我國汽車重要生產基地,產業技術的變革也帶來了新挑戰與新機遇。那么,廣東汽車產業未來應該如何轉型升級?如何發揮現有產業基礎加速發展?如何實現汽車與ICT產業深度協同?如何優化各個不同區域產業互動?這一系列問號,廣東汽車產業無法繞開。但令人欣喜的是,在關鍵轉型期,廣東汽車產業正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充分激活整車企業龍頭帶動作用,推動上下游領域深度融合,優化不同產業圈層協同作戰,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與舊的競賽:新勢力崛起和傳統力量變革
距廣州約100公里的肇慶四會,剛剛建成投產的小鵬汽車智能科技產業園,一片忙碌的景象,記者走進沖壓車間,看到高速機器人搬送系統正在高速運轉,生產節拍可達到12件/分鐘,同時在AGV機器人不斷配合下,沖壓件成品被快速自動傳送至焊裝車間。而在總裝車間內,一輛輛P7經過檢驗之后,便逐一駛下生產線。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告訴記者,到2022年,這間工廠的產能肯定會超過目標產能的70%?!拔覀冊趶V州也開始建設另外一個工廠,支撐2022年末到2023年發展。”何小鵬對于未來的發展,顯得十分樂觀。
小鵬汽車作為廣東造車新勢力的代表之一,是由何小鵬于2014年跨界創立。作為“碼農”的他,認定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必定是智能新能源汽車。而他的判斷也初步得到了印證,小鵬汽車只用不到160天,完成了造車新勢力全球最快的單車型1萬輛下線。
事實上,造車新勢力在廣東蓬勃發展,得益于實力雄厚的汽車產業基礎。而新勢力的崛起,也間接推動了傳統汽車力量的轉型。
在一汽—大眾佛山工廠,MEB純電動平臺已經完成導入。記者在MEB電池車間內看到,涂膠機器視覺識別系統閃爍著藍色光源,正在識別電池包,并進行實時拍照,引導機器對電池殼體進行涂膠,導熱膠將電池模組的能量通過水冷系統傳熱,達到冷卻的效果。
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今年一期投產后可達到15萬輛/年的產能,2023年規劃產能達到30萬輛/年。
造車新勢力與傳統力量的激烈碰撞,推動著廣東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加速智聯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在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廣東今年已有4個整車項目建成投產或奠基。
事實上,在全球汽車產業處于低迷之時,廣東一系列智聯新能源汽車項目的奠基或投產,向外界傳遞出堅定的信心。這也說明廣東汽車產業面對外部沖擊之時,有足夠韌性,并不斷加速轉型升級,不斷向產業更高端邁進。
上與下的聯動:誰能成為產業鏈超級節點
產業技術的變革,也帶來了新的“玩法”。與傳統汽車產業發展不同,智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帶入了產業鏈,改變了汽車供應鏈傳統作業模式,需要更多上下游協同互動,“軟件”開始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我們繼承華為30年的技術積累,和汽車行業深度融合,并追求跨越式技術發展,實現領先與超越。而新模式一定會開發出好的智能電動汽車,實現品牌向上,促進汽車產業由大變強?!比A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對記者表示。
在調研期間,記者發現,面對新的發展需求,廣東汽車產業與電子信息產業,正圍繞著智聯新能源汽車加速融合,進行不同層面的協同創新。
“用手指點點,便可以實現OTA,部分自動駕駛功能便可以迭代升級?!痹趶V汽新能源銷售店內,工作人員正向客人介紹車輛功能??焖賹崿F不同場景功能的迭代,離不開ICT產業的支撐。
目前,以廣汽、比亞迪、東風日產為主的整車企業,與華為、騰訊、中興等互聯網巨頭,已經開始了深度合作?!昂献魇枪餐蛟炜沙掷m迭代升級的數字平臺,真正實現軟件定義汽車,為用戶持續提升更好的體驗。”廣汽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9月,廣汽集團與華為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聚焦在計算與通信架構,迎接軟件定義汽車發展的趨勢,綜合雙方在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的合作研究。
事實上,這種軟硬件上下游企業的合作,正在全產業鏈展開。10月28日,南網電動與中興通訊、中興新能源三方將通過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的模式,推動ICT、充電技術及智能汽車技術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的深度應用。
大與小的圈層:多個產業圈協同聯動
智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正在重構傳統汽車產業鏈,也給廣東提出了新的挑戰。那么,廣東各個汽車生產基地應該如何深化布局?廣東各個區域間應該如何協同發展?廣東不同產業圈應該如何高效聯動?
在廣州南沙黃閣,距離廣汽豐田現在工廠不足兩公里,記者看到剛剛完成奠基的新能源車產能擴建項目二期,工人正在加速施工。建成后,該項目將帶動周邊零部件配套廠商超30家,貢獻在地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
目前,南沙雖已經形成了“整車—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汽車零部件基地—智能網聯汽車”完整產業生態鏈,但仍然在不斷優化產業鏈。這種不斷“建鏈、補鏈、強鏈”,加速完善自身布局,實現小圈層的聯動,正是當下廣東各個傳統汽車制造基地發展的縮影。
更為關鍵的是,除了各個區域內實現“小圈層”升級互動,為了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邁向產業鏈的中高端,廣東各區域間正開始更為密切合作,進行更高效的資源整合,實現“大圈層”“多產業”的協同推進。
10月22日,作為未來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重點布局城市,廣州與深圳簽署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合作協議,充分整合廣州在整車制造的優勢,以及深圳在電子信息產業的強大創新能力,加速市場布局。
“汽車產業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這場革命的內涵就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企業要可持續發展,廣州深圳兩地相關產業要升級轉型,必須牢牢把握住這一輪的百年機遇。”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建議,未來要統一自動駕駛測試標準,共同建設智能汽車測試區,測試結果互認;要強化企業與國家實驗室、能源和信息資本強化合作。借力先行示范區資本市場建設、技術成果轉化、數據要素市場培育,構建從汽車創新到成果運用的加速平臺。
除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合作,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進一步擴充了廣東汽車產業的版圖,部分鏈條逐步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延伸,強化了珠三角與地方的產業互動。在粵北,南方(韶關)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試驗檢測中心項目已經動工開建,總投資約21.5億元,這將是中國首個以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與無人駕駛測試為特色的大型汽車試驗場及公共服務平臺。
■智庫觀察
創新開放融合是鞏固優勢的關鍵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業界共識。在新的產業技術環境下,如何才能在未來5年、10年乃至20年繼續維持領跑,這是所有廣東汽車人亟須面對和回答的一個問題。
一方面,需要創新驅動,尤其是核心關鍵技術的實質性突破。目前,廣東雖然為全國主要汽車生產基地,但劣勢也相對明顯,過于依賴合資企業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仍未培育出世界一流的自主汽車品牌,總體上仍處于全球汽車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水平。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核心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車規級MCU、IGBT芯片等高端核心組件高度依賴進口等等。
另一方面,需要加快不同產業間的開放融合發展。未來智聯新能源汽車發展,無法僅依靠汽車一個產業去完成,需要深度融合ICT產業,要以智能感知和交互為基礎,以智能駕駛為必備功能,以智能服務為體驗提升和業態創新的切入點。并且,未來智能網聯發展,不僅僅是需要汽車的智能,也需要路網乃至城市的智能,也就是常說的,“聰明的車與智慧的路是一對CP,誰也離不開誰”。
新的技術革命,推動汽車產業新一輪發展,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旦抓住將領跑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間。
■行動指南
2025年全省汽車制造業營收超1.1萬億元
《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工作目標:
1.到2025年,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培育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超過1.1萬億元,汽車產量超過430萬輛,占全國汽車總產量比重超過16%。其中新能源汽車超過60萬輛,新能源汽車公用充電樁超過15萬個。
2.新增1—2家汽車整車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名單,培育3—4家獨角獸汽車企業,形成2—3家產銷量突破100萬輛規模的整車企業,自主品牌汽車出口及海外制造基地建設實現大發展。
3.產業鏈配套能力顯著提升。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關鍵配套企業,新增2—3家百億級零部件龍頭企業,培育2—3家汽車零部件獨角獸企業。
南方日報記者 郭小戈 魏泓泉 拱千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