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廣東省第二批歷史文化游徑名單,共有6條省內跨市主題歷史文化游徑,覆蓋全省21個地市,涉及相關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點合計72個。
此次發布的6條廣東省第二批歷史文化游徑線路分別是東縱抗戰歷史文化游徑、東征革命歷史文化游徑、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游徑、粵西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游徑、六祖文化歷史文化游徑和嶺南名人故里歷史文化游徑。
其中,梅州3處入選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游徑,分別是金山頂、望杏坊大覺寺、古洲村守成居。
圖為梅江區金山頂,是中山大學遷往梅州辦學時的臨時辦事處。(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游徑是以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的歷史足跡為主線,通過走進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讓公眾深入了解華南教育變遷史,傳承華南教育烽火精神,弘揚抗戰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傳承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
抗戰時期搬遷至梅州的各學校舊址遺存現狀布局圖。(資料圖片)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游徑的具體線路是梅州(金山頂-望杏坊大覺寺-古洲村守成居)--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大村基地-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坪石基地)--清遠(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之省立文理學院舊址-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之省立文理學院附中舊址-廣州市第六中學陽山學發公祠舊址)--云?。ㄋ畺|村古建筑群-國寶黃公祠-梁家莊園)。
“文化之鄉”梅州慷慨支持教育,據初步統計,抗戰時期遷往梅州的華南高校和中學有11所,共20處辦學舊址,辦學舊址遺存數量位于粵北前列。此次被列入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歷史文化游徑,將進一步推動梅州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挖掘和整理華南教育歷史,活化利用抗戰時期嶺南高校遷址粵北辦學遺跡,講好紅色歷史文化故事,傳承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南方日報記者】汪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