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到的海南虎斑鳽。視界紀錄 攝
近日,視界紀錄科研監測團隊通過紅外監控相機在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到極度瀕危鳥類海南虎斑鳽,這是自2007年以來我省第三次在南嶺地區發現這種神秘的鳥。
海南虎斑鳽為顴形目鷺科水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被列入全世界30種最瀕危鳥類目錄,有“世界上最神秘的鳥”之稱?!昂D匣啉Z的數量非常稀少,分布區域也十分狹窄,且是夜行性鳥類,獲得活動影像實屬難得?!蹦蠋X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朝明說,目前南嶺保護區管理局通過組建專業科研團隊,提高了巡護能力。
在政府關注、科學團隊進駐、社會保護意識提升的共同作用下,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恢復情況良好。據統計,該保護區現有野生脊椎動物622種,隸屬35目120科,其中77種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80后”團隊因熱愛堅守大山
南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2008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中阻擋了冷空氣的繼續南侵,卻也因此受到了巨大傷害。僅以蝴蝶為例,災后評估報告顯示,該地區各類蝴蝶種群密度驟降,其中林區種群密度極低較常年比降低約90%,海拔700—800米的蝶類減少到海拔1100—1200米凍害較輕林地蝶類數量的23%。
作為廣東省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廣東省最大的生物物種基因庫,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災后物種恢復速度成了各方關注的重點。蝴蝶是國際公認生物多樣性監測指示物種,因此,科研團隊選擇把蝴蝶作為重點對象進行監測。同時,鳥類也是重要的監測對象。
伍國儀、劉志發是科研團隊的成員。每日清晨,他們都穿上深色迷彩服,拄著毛棉杜鵑木做成的拐杖,扛著各種監測設備進山了。
“種名:黃標琵弄蝶;數量:1;海拔:1020米……”在南嶺保護區八寶山管護站附近,伍國儀顧不上驅趕眼前飛舞的蠅蟲。由于蝴蝶生命短暫,他要抓緊時間記錄監測到的蝴蝶信息。
讀書期間,因為經常到南嶺調查科考,伍國儀愛上了這座大山。2009年,他從華南農業大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碩士畢業,進入保護區的大東山管理處工作,與南嶺的緣分一結便是十年。
十年堅守,伍國儀練就一手絕活——南嶺保護區里的500多種蝴蝶,伍國儀認識240多種,不僅能辨別雌雄,還了然蝴蝶出現的時間。
云霧散開,沉寂的大山漸漸蘇醒。距離伍國儀不遠,劉志發在同步進行鳥類監測。劉志發2010年從中科院畢業,一頭扎進了南嶺的大山里。在這里,這個原本學植物生態的山西漢子愛上了觀鳥,一發不可收拾?,F在,他能聞聲辨鳥,是南嶺的鳥類專家。
科研團隊的骨干成員有3名研究生,2名本科生,全是“80后”。他們大多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頗有造詣,但因為對南嶺的熱愛,他們選擇留在大山,為保護這座物種基因寶庫貢獻自己的青春,也見證了保護區生態逐漸恢復的全過程。
免費開放提供自然教育內容
2019年,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舉辦了“走進南嶺 傾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首屆南嶺觀鳥賽,12支參賽隊伍共觀察記錄到鳥類42科122種,占南嶺保護區鳥類現有記錄總數316種的38.6%。參賽隊員年齡跨度大,小到10歲大到57歲,其中不乏在全國觀鳥賽曾取得好成績的觀鳥精英和觀鳥達人們。
這一活動得到了很好的反饋。因此,去年年底,保護區決定加入廣東自然保護地探秘活動,免費向公眾開放2個月,為公眾提供實地徒步等自然教育內容。
張朝明介紹,保護區以《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設指引》為工作指引,結合南嶺的地域特色,重點開展南嶺自然博物館、南嶺自然教育園的規劃建設,同時開展保護區及其社區在自然教育、研學資源方面的基礎調研,開展了志愿者招募、講解員培訓以及以“自然”“森林”“鳥類”等為主題的科普宣教活動,在社區營造出良好的自然教育、研學氛圍。
今年7月,2020年粵港澳自然教育季啟動,保護區在活動季期間開展了研學、夏令營等類型豐富的自然教育活動,僅7月至8月底期間,各種自然教育機構在南嶺保護區登記開展的夏令營數量已達13個,有近300人次參加。
張朝明介紹,目前,南嶺正在規劃建設南嶺自然博物館、南嶺自然教育園(森林體驗園)、自然導賞精品特色路線,籌備成立南嶺自然研學中心、南嶺自然學堂,統籌優化各地自然科普資源,努力發揮南嶺自然教育基地的優勢和特色,打造廣東自然教育新亮點。
南方日報記者 黃鴻基 黃進
通訊員 林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