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樂昌市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葉志強 攝
紅色名片
為銘記1931年紅七軍在樂昌梅花的戰斗歷程,緬懷紅軍革命先烈,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于2007開始修建,2009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積22畝。在梅花戰斗中犧牲的李謙等烈士長眠此地,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屹立在旁。
一線走訪
韶關樂昌市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里的梅花開了,步入園內,聞得陣陣幽香。登上100多級臺階,站在由三支步槍雕塑組成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下,梅花鎮上的熱鬧景象盡收眼底。
時間撥回1931年的那個春天,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這個粵北山區小鎮打響壯烈的一仗。在戰斗中受重傷的師長李謙,被兩名紅軍戰士護送到粵北大山深處的村民廖文成家,不久便犧牲了,而一句承諾讓廖家三代人守護紅軍墓長達九十載。
紅七軍在梅花鎮激戰
高山夾峙的梅花鎮,是一片起伏的丘陵。翻開《梅花人民革命斗爭史》,“血戰梅花”的一幕幕重現眼前。
1931年1月,由政委鄧小平、軍長張云逸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在廣西百色起義后,轉戰到達粵北,試圖建立根據地。
2月2日凌晨,廣東軍閥鄧輝團從湖南宜章方向跟蹤追來。軍前委決定在梅花迎擊敵人。指揮部設在梅花圩西北角的蓮花祠,戰場擺在梅花嶺兩邊的高地上。
2日中午,鄧輝團向紅軍瘋狂撲來。這時,湖南的唐伯寅團和陳龍團,也從坪石方向趕來。至此,敵人有三個團的兵力,遠超過紅七軍。千鈞一發之際,55團的一個營從左側奔殺而來,58團二營從右側直壓過來,很快把敵人擊垮。
沒過多久,敵人又發起沖鋒。58團一營營長李謙(縮編前為師長)率領戰士們,先后打退了敵人七次沖鋒。黃昏時分,敵人發起第八次沖鋒。李謙率一個排把敵人壓了下去,并乘勝追擊。當他躍出松樹林,被敵人射中腹部,重傷昏迷過去。
夜幕降臨,戰斗停了下來。據記載,梅花戰斗共擊斃傷敵人一千余人,紅七軍傷亡七百余人,其中,李謙、章健等光榮犧牲,還有多名干部負傷。
未來將建造紀念館
1931年2月,李謙不幸在梅花戰斗中彈,被紅軍戰士護送到村民廖文成家中,由于大山里缺醫少藥,他不久便犧牲了。在出發尋找部隊前,兩名紅軍戰士留下一張字條,字條上簡要記錄了李謙在此療傷的經過,并且懇請廖文成看護好李謙的遺骨。只因這一托付,廖家祖孫三代人始終把這座紅軍墓當成自家祖墳,悉心照看。
為永遠緬懷紅七軍革命烈士,2005年,樂昌市決定興建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后來全國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在對紅七軍梅花戰役臨時指揮部舊址“蓮花祠”的普查中,確證了李謙烈士墓的所在。
2010年12月,李謙的遺骸被遷葬入紀念園,葬在紅七軍烈士紀念碑的左側,戰友英靈終于重聚,廖聰濟一家也隨著李謙烈士墓一起遷出深山。如今,51歲的第三代守墓人廖聰濟已成為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的管理員,每天不僅繼續守護著李謙烈士的英靈,也一同守護著諸多血灑粵北大地的革命烈士的英魂。
據樂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何相平透露,接下來計劃在園內建造一個紀念館,把已收集的部分紅七軍的歷史文物進行展覽。
對話
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管理員廖聰濟:
吃水不忘挖井人 要把承諾延續下去
南方日報:廖家是如何開始照看紅軍墓的?
廖聰濟:聽爺爺講,那是1931年2月的一天,家里突然來了3名年輕的紅軍。他們看上去很疲憊,其中一名軍官的腰部、腹部受了重傷。爺爺安頓好他們,但受傷紅軍的傷勢還是迅速加重,不久便去世了。另外兩名紅軍在出發尋找部隊前,他們告訴我爺爺,犧牲的軍官叫李謙,年僅22歲,他們懇請我爺爺看護好李謙的遺骨。受紅軍托付,我爺爺將李謙的遺體掩埋在家旁邊。
南方日報:是什么力量讓你們能夠堅守這么多年?
廖聰濟:正因為這些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不管有什么波折,我都要盡力守護好李謙烈士墓,守護好紀念園。希望我兒子以后能接我的班,把這個崗繼續站下去,把這份承諾傳承下去。
學習手記
真正讓紅色歷史“活”起來
從距湖南僅20多公里的韶關樂昌梅花鎮出發,再往湘粵交界的大山前行,山路十八彎,再步行約半個多小時山路,才來到了廖文成祖孫三代守護紅軍墓所在的老屋場村民小組石子壩。跟隨廖聰濟的步伐,沿著廖家泥磚房旁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小路再往里走,便來到了廖家人一直守護的紅軍將領李謙之墓原址。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于家境貧寒,廖家人時常與饑寒為伴,但他們始終堅守在山里,守護著李謙墓。守墓人廖聰濟樂觀的心態和堅定的語氣令人動容,其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對烈士發自內心的崇敬讓人敬佩。
在樂昌,像紅七軍革命烈士紀念園這樣的紅色革命遺址還有很多,如何促進紅色文化遺址保護與地方旅游產業相融合,用好全媒體手段講好廖家三代守墓人等紅色守護人的故事,真正讓歷史“活”起來,是值得思考的一個課題。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葉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