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不用謝,到底謝還是不謝”“昌盛路前門站到了,請從后門下車”……一則“中文版四六級考試來了”的消息,迅速沖上各大熱搜榜,各路“段子手”紛紛上線。
3月31日,教育部官網發文,經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GF0025-2021)(下稱《標準》)近日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作為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范自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
《標準》將學習者中文水平分為“三等九級”,并以音節、漢字、詞匯、語法四種語言基本要素構成“四維基準”,以言語交際能力、話題任務內容和語言量化指標形成三個評價維度,以中文聽、說、讀、寫、譯作為五項語言技能,從而準確標定學習者的中文水平。
“哈哈哈哈,中四六,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本W友“她五歲了”評論道。網友“仰起頭看籃筐”發帖:“聽力放周杰倫的歌嗎?”
對于這份新鮮出爐的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你怎么看呢?
為國際中文教育發展提供支撐
截至去年底,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4000余所國外大學開設有中文課程。伴隨著中文學習需求不斷擴大,國際中文教育迫切需要一套科學規范、包容開放、便于實施的規范標準,用以指導中文學習、教學、測試與評估各個環節,推動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
此次發布的《標準》是國家語委首個面向外國中文學習者,全面描繪評價學習者中文語言技能和水平的規范標準。《標準》的發布實施,是語言文字規范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的重要標志,將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據悉,《標準》由教育部中外語言合作交流中心組織研制,借鑒參考了10余種較有影響的國際語言標準,并對國內外大中小學及其他各類教育機構開展國際中文教育教學實際情況進行了廣泛調研,充分征求國內外專家等有關方面的意見建議,經反復論證、多次修改后完成。
《標準》適用于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習、教學、測試與評估,為開展國際中文教育的各類學校、機構和企事業單位提供規范性參考。
《標準》的發布,將成為國際中文相關標準化、規范化語言考試的命題依據以及各種中文教學與學習創新型評價的基礎性依據,也將為世界各地國際中文教育的總體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課程測試提供參考,還將為“互聯網+”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各種新模式、新平臺的構建提供重要依據。
建立完善系列標準已成多方共識
漢語國際傳播具有溝通心靈、連通民心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對外漢語教學、本世紀初的漢語國際教育和新時代的國際中文教育。
近些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由文化交流和經貿發展帶來的漢語學習熱潮,正在沿線國家和地區高漲。截至去年8月,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但同時,國際中文教育亦面臨著自身發展不平衡、本土化進程較慢等瓶頸。
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規劃處副處長尹冬民撰文指出,經過十多年發展,孔子學院初步建立了系列教師、教材、課程、項目等標準,基本滿足了初期國際中文教育的蓬勃發展,但面對各國不斷增長的更高需求,尚需確立統一的行業權威標準,尤其是兼顧適用性和本土化需求。
有業內人士呼吁,當前國際中文教育在學科建設方面的工作重心應由以往的學科基礎理論與教法研究向學科體系建設與標準體系建設并重轉變。基于中國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母語國地位,應當主動參與國際標準的研究與制定,不斷強化國際中文教育的“領跑者”地位。
記者注意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建設中文傳播平臺,構建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體系和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
在尹冬民看來,構建標準體系是建設中文傳播平臺和推動中國語言文化全球傳播行穩致遠的基礎。他呼吁,面對新時期教育理念發展、新技術應用、在線中文教育、“中文+職業技能教育”等多樣化個性化新需求,要與時俱進制定和完善系列標準。
廣州首創國際實用漢語培訓計劃
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中文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開拓海外業務過程中,部分駐外廣東企業遭遇雙語技術人才短缺局面。記者梳理發現,為緩解企業對漢語職業人才的需求,加快形成粵企國際競爭新優勢,廣東早早進行了布局。
2017年9月,廣州在全國率先啟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實用漢語培訓計劃,巴基斯坦中國聯合工商會、肯尼亞國家工商會、約旦安曼工商會、馬來西亞國際商務促進協會、尼日利亞拉各斯工商會、南非開普敦商會等17個境外商協會見證首個具體項目簽約,成為2017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下稱“海絲博覽會”)主題論壇最受矚目的成果。
在2018海絲博覽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漢語職業人才培養與創業孵化分論壇上,舉辦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場漢語培訓國際合作第二期簽約儀式,廣州五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白俄羅斯國立工業大學、南非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白俄羅斯壹米國際人才智庫、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學校簽訂合作協議,聯手打造國際實用漢語人才全產業鏈共享平臺,從快速用漢語順暢溝通入手,打通實用漢語人才孵化鏈條,意在為沿線國家培養一批懂漢語、有專長、會創新、能創業的職業人才。
另外,從30年前派出國內首位外派華文教師,到2004年廣東有規模地正式派出第一批外派華文教師至今,廣東已向海外派出華文教師上千人次。同時,還通過派出華文教師培訓團、在省內舉辦海外華文教師培訓班等形式,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
漢語國際教育專家、華僑大學原校長賈益民教授介紹,漢語國際傳播長期以來遵循著“請進來”和“走出去”并行的模式。一方面,通過接收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員,進行語言培訓,培養了一批知華、友華、助華人士;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并應邀為海外教育機構編寫漢語教材。
“漢語的國際傳播是絲路列車的潤滑劑!”廣東省人口與產業發展研究院原秘書長劉文彬指出,職場漢語培訓國際合作,能快速為“走出去”的中資企業提供大量雙語人才,滿足企業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中資企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經貿走到哪里,教育的民心工程就延伸到哪里,要充分發揮教育軟實力‘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劉文彬期待,各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建“一帶一路”多元化教育合作新格局,助力廣州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實用漢語培訓橋頭堡。
記者 龔春輝 錢明雅
【圖片】資料圖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