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人氣火爆、大咖云集……4月20日,圍繞“城市群帶動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為主題的分論壇在博鰲舉行。
南都記者在博鰲論壇現場觀察到,這堪稱是當天人氣最高的一場分論壇,不僅有記者早早提前半個多小時去會場外排隊等待入場“占座”,論壇開始后,還有不少沒能擠進會場的記者在會場門口候場:萬一場內有人出來,就能補位進去。
此外,論壇的嘉賓規格也很高。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發表主旨講話,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到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李若谷會長等人均出席。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拼船出?!??粵港澳大灣區推進中如何發揮地區聯動?論壇嘉賓從各自角度進行了解讀。
“城市群帶動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為主題的分論壇上,眾多大咖到場。
拼船出海:大灣區形成完整科技創新產業鏈
現場,何厚鏵表示,“功能定位是粵港澳大灣區發揮最大優勢的關鍵”,他指出,大灣區內各城市和特區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利用好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深圳的創新、珠三角的制造業、澳門與葡語國家的關系,發揮各自所長,彌補各自不足,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推動珠三角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增強區域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何厚鏵。
林鄭月娥表示,城市群里每個城市都有其特點,這為粵港澳大灣區“拼船出?!碧峁┝丝赡堋?/p>
她指出,相對于其他區域經濟,比如京津冀、長三角等地,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之處就是“一國兩制”,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不同貨幣。與此同時,7200萬的灣區人民又有相同的文化,人緣相親,是好朋友、好鄰居。
林鄭月娥。
她舉例說,在科技創新方面,香港研發能力強,有5所排名世界100強內的大學,但是缺乏市場和制造能力。
“我們只有700多萬的人口,要把研發成果轉化到市場,沒有龐大的市場?!彼忉屨f,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的制造業已經北移廣東省,“過去一段日子香港的研發能力基本留在大學寫寫文章、做做教授,沒有把它很好地轉化成為解決經濟或者民生問題的手段”。
但有了粵港澳大灣區后,大灣區市場龐大,有7200萬人,相當于一個英國,同時又有很好的制造能力和大量的生產能力。
此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允許一些同股不同權以及沒有盈利但潛力不錯的新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 如此一來,在科技創新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鏈, “在一個這么近的地方,一個城市群能把所有有關科技創新產業需要的元素都集合在一起,這是非常難的。”
她說,這也是為什么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中,除了一些總體的指導以外,放在最前面的不是金融、航運,而是科技創新。
大灣區具備資金、人才、產業集群和市場優勢
“拼船出海”何以成功?現場,林毅夫表示,真正抓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比較優勢要考慮四個要素,即資金、人才、產業集群和市場。
林毅夫。
林毅夫稱,科技創新、新興產業都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只有在資金非常豐富的地區,這種產業才有發展的土壤。從這個標準看,首先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本不僅在全國最具優勢,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有優勢的。
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中,澳門人均GDP已達到8萬多美元,是全世界收入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人均GDP4萬多美元,而且還是國際金融中心。內地的深圳、廣州、珠海、佛山這些地區在國內也屬于高收入地區。
從人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加起來7200萬人,比韓國的人口多了40%。香港和廣州有很多世界排名前列的研究型大學,而珠三角、粵港澳制造業也匯聚了大量人才。
從產業集群來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鏈較短,一個鄉或市就可以有一個產業集群。而資本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具有新特點:規模經濟大,供應鏈長。這種狀況下,過去以鄉為基礎的經濟區域就轉變為現在以市、省、大灣區為基礎的產業集群,可以在產業集群中做最好的分工,形成最有效的產業集群。
從市場來說,由于高科技產業、新興產業的規模經濟非常大,如果研發成功,形成產業,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優勢。
林毅夫稱,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占全世界18%左右, “拼船出海”把大灣區各個地方在新興產業的優勢發揮出來,形成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新興產業的策源地,既可引領全國的經濟發展,也可以貢獻于世界的經濟發展。
制度的”軟聯通”最難也最迫切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還面臨哪些挑戰?林鄭月娥認為,首先是科技創新的要素流通問題?!叭齻€區域、三個司法管理區,人流、資金流、數據流以及生物科技需要的醫藥、醫療儀器或者人體遺傳資源,都需要流通起來。”
第二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爭取更多的科研人才,她提出,港深兩地聯手做一個政策包,吸引在海外發展的科研人才落戶粵港澳大灣區。
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
“現在看來,制度性的鴻溝大于物理鴻溝。” 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表示,“現在最迫切的是制度的“軟連通”,而這也是最難的部分。”他說。
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會長李若谷也從5個方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給出建議:第一,要搞大灣區的合作,首先要有大胸懷、大決心,一定要從國家未來100年發展的趨勢和角度來考慮大灣區的合作;第二,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一定要協調;第三,人員和信息的交流藩籬一定要突破;第四,稅收政策一定要統一。“香港和澳門的稅率較低,廣東的稅率比較高,對吸引外資、吸引人才都會有障礙。”他說。
中國國際經濟關系學會會長李若谷。
此外,法律要統一。粵港澳大灣區是三個特區、三個法律區域、有三種法律即普通法、歐洲的大陸法和內地的法律?!跋愀鄣姆杀容^健全也比較得到國際的認可,我覺得可以向香港的法律學習和靠攏,這樣對我們有好處?!?/p>
針對后兩點,林鄭月娥也表示,關于稅務和法律的統一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先行先試的過程中?!绑w制必須要創新,但是要把香港、澳門、廣東的體制改變,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北热缍悇?,香港人進入大灣區地區工作,每天往返香港深圳,當天沒有在內地城市超過24小時就不算一天,不會受到183天的影響(注:香港居民在內地停留連續或累積計算不超過183天,境外雇主支付部分的薪金無需納稅)。
在法律方面,在深圳前海的港資企業可以選擇用香港的法律、香港的仲裁?!拔覀円矤幦〔粏卧谇昂!⒉粏问窍愀鄣钠髽I,只要外資來到大灣區發展,就讓他們有選擇?!?林鄭月娥表示,將繼續尋找先行先試的體制突破點。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不單是拼船出海,應該是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彼f。
南都記者 馬嘉璐 李玲 發自博鰲
南都記者 王凡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