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我們節選了志書中有關抗戰的5個戰事以及廣東受降的記載推送給大家,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南澳抗戰
南澳島位于廣東和福建交界海面,距汕頭25公里。地理位置重要,具有“潮汕屏障、閩粵咽喉”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全面抗戰前,人口3.7萬人。日軍占領南澳島目的,主要是加強海上封鎖,并為侵占廣東作準備。
1938年春,日本侵略軍為進一步加強封鎖中國南海,將海軍作戰艦只作了調整,新成立的鹽澤幸一第5艦隊,以“蒼龍”、“加賀”號航空母艦,“妙高”號重巡洋艦,“多摩”號輕巡洋艦等31艘作戰艦只,擔任南海封鎖作戰,并于6月9日集結金門海面。11日侵占廈門。20日,日軍第5艦隊飛機轟炸南澳,陸戰隊約300人在長尾山、錢澳一帶登陸。21日晨,南澳守軍保安營在前江、塔邊稍作抵抗,傷亡30余人,即全部撤退,陸戰隊長驅直入,占領縣府所在地隆澳。營長羅靜濤率全營逃往饒平縣柘林。縣長林捷之也稱病職逃回大陸。南澳壯丁隊為保衛鄉土,在隆澳與陸戰隊進行激烈巷戰,犧牲三四十人,終因彈盡援絕,或退入山中或藏匿于島上,南澳遂被日軍占領。擔任潮汕地區守衛任務的第157師師長黃濤,將畏敵潛逃的羅靜濤、林捷之扣押,經批準,將羅就地槍決,林押至廣州囚禁。黃濤在汕頭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抗日民眾自衛團第4大隊洪之政部為先鋒,以157師940團1營為主攻部隊,統由1營長吳耀波指揮,統稱“義勇軍”,乘敵立足未穩,出其不意,以海山島為反攻基地,渡海收復失地。
被日軍炸毀的潮汕鐵路汕頭站(來源:資料圖)
7月10日,先鋒隊洪之政部抽戰斗骨干40人組成便衣隊,打扮成漁民、小販,分乘5只木船,從饒平縣海山島黃隆夜渡南澳,在南澳壯丁隊配合下,乘日軍白天上岸,夜回軍艦機會,一舉將維持會漢奸11人,全部俘回東隴,后解潮安一律就地槍決。14、15日,吳耀波率義勇軍360人,分3批從海山黃隆出發,利用夜晚退潮,登上南澳。16日,吳指揮義勇軍全部以及當地壯丁便衣共約六七百人,士氣極高,向隆澳挺進,出敵不意,迅速收復縣城,隨即分兵向青澳、深澳進攻,將日軍擊潰,收復全島。
日軍第5艦調集大小艦艇30余艘,嚴密封鎖南澳島,企圖將義勇軍全部殲滅。19日,增派陸戰隊和偽軍千余人,強行登陸。20日晨,在飛機、艦炮火力掩護下,向隆澳、前后港進犯。義勇軍占據有利地形進行抗擊。先鋒隊小隊長陳標(陳訓龍)率30人,攜帶輕機槍1挺,利用漁船、堤圍作掩護,突然向正在登陸的日軍開火,斃傷日軍數十人,陸戰隊指揮官山野次郎被擊斃。日軍隨即反撲,陳標小隊一直戰斗到彈盡援絕,全部壯烈殉國。義勇軍在宮前龜山、金山、內埔、西閣港等地與陸戰隊展開激戰。日軍憑仗人數眾多,武器精良,不斷發起沖擊,戰斗一直持續到21日2時,陸戰隊才突破隆澳一部,義勇軍乘夜暗組織反擊,雙方展開肉搏,又將失地奪回。
當天,汕頭、廣州市民舉行游行、捐款、贈物,聲援南澳義勇軍。余漢謀慰勉吳耀波,并委任吳為南澳警備司令、洪之政為南澳縣長兼副司令?!缎氯A日報》等報都報道了南澳軍民英勇抗戰消息。
21日,日軍陸戰隊和偽軍人數增至2000人,分7路包圍義勇軍,反擊隆澳。義勇軍因傷亡過大、眾寡懸殊,形勢險惡,被迫放棄隆澳,將主力撤至黃花山、西山、長畔村等地,繼續抵抗。日軍強攻黃花山,飛機、艦炮向義勇軍陣地猛烈轟炸。義勇軍打退敵人多次沖擊,并與敵展開肉搏,雙方傷亡甚重。22日、23日,日艦出動大批飛機低空轟炸黃花山、西山義勇軍陣地,義勇軍集中輕機槍、步槍向低空飛機射擊,擊中1架,墜入柘林海面,駕駛員被日軍炮艇救回。
26、27日,日軍分多路圍攻西山,雙方反復沖殺爭奪,1營2連長陳永宸壯烈犧牲。28日以后,日偽軍每天搜山圍攻義勇軍,義勇軍被迫化整為零,分散藏于山洞,各自為戰,與敵周旋。日軍聯隊長田太一郎在山洞搜到負重傷的張奎標,張乘田太一郎不備,投出手榴彈將其炸死,張也光榮犧牲。
30日,義勇軍電臺被炸,與大陸失去聯絡,處境十分困難,糧盡、彈絕、勢孤,主要靠南澳人民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扶傷、送飯、掩護轉移。
8月6日,義勇軍在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集結全力約百余人,于深夜分別對駐守隆澳、深澳日偽軍,作了最后一次襲擊。8月上旬,義勇軍奉命撤回,80余人越海生還。
南澳抗日紀念館和南澳抗日殉難者紀念碑(來源:資料圖)
南澳抗戰,從7月10日至8月上旬約30天,斃傷日偽軍近400人,擊沉炮艇1只,擊落飛機1架,義勇軍壯烈犧牲者達260多人。1營渡海參戰者150多人,只剩20余人生還;洪之政大隊200人渡海參戰,副大隊長陳漢英、吳超俊負傷,中小隊長陳序明、楊俊清、陳標、陳澄清、李居甲、吳承綿等壯烈犧牲,生還者約60人。
此戰開創了華南抗戰的先聲,是軍民合作抵御外敵的范例,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在省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被當時的《新華日報》譽為“南澳抗戰精神”。
——節選自《廣東省志·軍事志》,略有編輯。
粵北第一次會戰
1939年冬,日本侵略軍為切斷西南國際援華補給線,在發動南寧作戰(即桂南會戰)的同時,在廣東又發動翁(源)英(德)作戰,中方稱為粵北第一次會戰,也是中國軍隊“冬季攻勢”的一部分。戰役規模較大,時間較長,基本上是一場消耗戰。
一、戰役發起階段(11月27日至12月15日)
1939年11月20日夜,日軍21軍在廣西南寧作戰的同時,命令第104師團西山支隊,從花縣新街沿粵漢鐵路北進。目的是修補道路和敷設粵漢線,并把余漢謀軍隊牽制于此,然后軍主力實施中間突破占領翁源,爾后會攻曲江。
27日,62軍152師454旅首先向北犯田獅嶺的日軍發起進攻。日軍不支,退回新街。29日,日軍千余人反擊,在軍田、銀盞坳地區反復爭奪9天。12月8日,日軍集中三四千人在飛機掩護下,向152師陣地佛子簾、五子山、尖峰嶺之線猛攻,爭奪激烈,據守五子山的907團4連全部犧牲。
15日,12集團軍為粉碎逐次北犯之敵,決定以62軍的157師、65軍的158師、187師向占據源潭、銀盞坳的日104師團發起進攻。16、17日,157師在源潭東南高岑頂、鮮水坑、打銀簾與104師團展開激戰。18日,157師從青龍岡東,187師從青龍岡北向104師團圍攻,至15時,在源潭、伯公坳附近將104師團一部包圍。與此同時,158師出敵不意,強渡北江,迂回敵后,一舉克復銀盞坳,截斷104師團后路。由于正面部隊前進滯緩,終使深入敵后的158師孤軍作戰3晝夜后,退回北江西岸。
粵北第一次會戰經過要圖(來源:資料圖)
二、日軍全面進攻階段(12月15日至12月26日)
正當日軍第104師團與62、65軍在源潭、銀盞坳激戰之際,日軍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分別由增城、從化向北發動全面進攻。
增城方向:12月15日,18師團萬余人,沿增城至龍門公路北上,一路進展迅速。17日,突破63軍151師鐵扇關門防線,進占小樓、正果。19日進占永漢。余漢謀把獨立20旅調到左潭,撥歸63軍指揮,企圖力阻日軍北進,但未能奏效。23日,18師團突破獨立20旅及151師防線進占左潭。12集團軍感到形勢嚴峻,下令各部隊發動群眾徹底破壞英德、翁源、新豐所有道路,特別是官渡至梅坑公路,并指導民眾實行空舍清野。25日,18師團突破獨立20旅2團及153師916團陣地進占畫眉堂、梅坑。再分兩路:一路于26日合圍金竹園;一路于28日進占新豐。余漢謀深感戰況危急,乃電請蔣介石迅速增兵保衛曲江。
從化方向:日近衛混成旅團20日占領從化,21日,北進突破186師1093團黑山、白沙村等陣地,進占雞籠岡。與1095團激戰后,兵分兩路:一路約千人占領橋塘村、米步,22日攻占石嶺,23日攻占牛背脊;另一路3000人于22日突破186師主陣地蜈蚣山、熱水、鴨洞,占領良口。由鴨洞派出一股與151師補充團激戰于溪頭。25日混成旅團集中七八千人突破151師陣地進占呂田。27日進占丹竹坑、沙田,28日進占金竹園、迥龍、青塘。29日占領官渡,30日占翁源,31日攻占新江。
花縣方向:與此同時,日104師團也乘勢向源潭、銀盞坳增援,并出動飛機、戰車參戰。62軍遭優勢炮火襲擊,傷亡嚴重。157、158師且戰且退。12月30日,104師團攻占英德。
三、12集團軍反擊階段(12月26日至1940年1月10日)
日軍攻占英德、翁源、新江前后,12集團軍8個師退守、集結在英德以東、翁源以南、佛岡以北地區,形成日軍在前,12集團軍在后,戰場局勢異常混亂。余漢謀采納62軍長黃濤的建議,于26日下達作戰命令,令62軍腰擊良口、牛背脊;其他各部采取主動乘敵分離突進之際,全線反攻,各個擊破;并命令65軍除扼守主陣地外,集結主力于佛岡水頭附近,策應62軍行動。黃濤當即組織指揮152師向良口之敵攻擊前進;157師由佛岡出發,27日拂曉向牛背脊之敵發起攻擊。牛背脊地處翁從公路要沖,群山連綿,日軍后勤兵站和倉庫均設于此。東、西、北三面高地筑有據點,工事堅固,并有強兵把守。經過一晝夜苦戰,157師占領牛背脊,達成攔腰截斷日軍之目的。此戰,扭轉了戰局,爭取了主動,打破日軍的戰略企圖。
28日,戰區機動部隊54軍由湖南抵韶關。30日,軍主力進至馬壩、烏石一帶。31日該軍第14師一部進抵新江,與日近衛混成旅團300余人接觸,日軍即向翁源退卻。
1940年1月1日,日軍開始全線秘密迅速向廣州退卻。日軍退卻時,第4戰區部隊立即發起跟蹤追擊。以35集團軍進擊北江東岸佛岡、橫石以南地區;54軍沿粵漢線及其以南地區向琶江口之線追擊;12集團軍附香翰屏部,分3路向牛背脊、呂田、梅坑、左潭之線進擊。1月2日克翁源河口,4日克官渡,5日克英德青塘,7日至16日,先后收復清遠、琶江口、銀盞坳、花縣、從化、龍門等地,恢復到會戰前態勢。7至11日,日軍18師團和近衛混成旅團從黃埔海運至欽縣,參加南寧作戰。
此役,中國軍隊亡軍官134人、準尉和士兵6340人;傷軍官219人、準尉和士兵4335人;生死不明軍官69人、準尉和士兵2896人;俘日軍軍官1人、士兵2人。繳獲步槍35支、手槍2支、輕機槍3挺,重機槍2挺、步山炮1門、其他物品一批。日軍方面:戰死軍官39人、士兵254人;負傷軍官57人、士兵1224人;俘獲1196人。繳獲迫擊炮9門、重機槍33挺、輕機槍188挺、高射機槍2挺、步槍1720支。
此次會戰,是當時廣東戰區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斗最為激烈的戰斗,最后以日軍的敗退結束,挫敗了日本的戰略企圖,保衛了粵漢鐵路和粵北地區,有力支援了桂南的抗戰。
——節選自《廣東省志·軍事志》,略有編輯。
百花洞戰斗
百花洞戰斗要圖(來源:資料圖)
百花洞位于東莞城南20公里,是抗日戰爭時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創建的大嶺山抗日根據地中心區。
1941年6月10日,駐莞城、厚街、太平、橋頭日軍長瀨大隊400人及偽軍200多人,兵分兩路奔襲百花洞,企圖消滅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3大隊,摧毀大嶺山抗日根據地。
駐厚街仙橋的日偽軍出動后,第3大隊厚街情報站立即把日軍行動的情報,送到百花洞。適大隊長曾生隨民運部駐百花洞,第1中隊駐大沙長圳村,第2中隊駐大環村,大隊部及第3中隊駐大王嶺村。全在隊200人槍。曾生得到情報后,即率領民運隊員和百花洞抗日自衛隊占領村西南高地。同時,派通訊員到大王嶺村向總隊長梁鴻鈞和政委林平報告。他們接到報告后,當即命令副大隊長鄔強率3中隊趕往百花洞支援曾生,又命令1中隊迅速占領百花洞東側大公嶺,2中隊進至連平圩新屋場,搶占據有利地形,迎擊日偽軍。隨即,林平和梁鴻鈞率領大隊部機關人員從后山轉路來與曾生會合。
奔襲中的游擊隊員(來源:資料圖)
11日拂曉,兩路日偽軍剛到百花洞村,部隊尚未展開,游擊隊、自衛隊即突然以密集火力狙擊,日偽軍遂倉惶占領村北山頭,一部沿田埂往前沖。1中隊長彭沃集中輕機槍和步槍火力,擊斃騎馬指揮的日軍軍官,日軍大亂。各中隊和大公嶺、髻嶺、連平圩、大沙等地抗日自衛隊用機槍、步槍、獵槍、土炮猛烈火力壓制敵人。第1小隊長楊仰仁率隊與日軍展開白刃格斗。1個日軍軍官舉起馬刀向班長吳提祥劈來,吳眼明手快,閃身躲過,一槍把那個軍官擊斃。在戰場附近活動的第5大隊及各鄉抗日自衛隊先后趕來將日偽軍包圍。日偽軍瘋狂反撲,用槍炮向游擊隊猛烈射擊,多次發起沖鋒,還兩次施放煙幕企圖突圍,均被擊退。又放出軍鴿向駐石龍日軍求援,被大沙抗日自衛隊員擊落,求援報告和作戰地圖被繳獲。曾生、林平、鄔強決心圍殲敵軍,不予突圍北竄。入夜,日偽軍收縮隊伍固守待援,游擊隊組織突擊小分隊襲擊,殺傷疲憊日偽軍。
12日,日軍派空軍空投糧食彈藥,部分為游擊隊和抗日自衛隊所獲。日軍曾向連平圩方向突圍,但在3大隊和抗日自衛隊頑強阻擊下,又未得逞。有3名日軍士兵突圍逃竄至大徑村,被抗日自衛隊包圍擊斃。直至下午,日軍從廣州、石龍派步、騎兵1000多人前來接應,始得逃脫。
百花洞戰斗舊址(來源:資料圖)
這次戰斗斃傷日偽軍50多人,日軍大隊長長瀨被擊斃,繳獲長短槍10余支及彈藥、物資一批。日軍自稱:“這是進軍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仗”。戰斗后,大嶺山根據地在連平圩召開數千人軍民祝捷大會,展覽繳獲戰利品,鼓舞了東江地區抗日軍民的信心。
——節選自《廣東省志·軍事志》,略有編輯。
西海戰斗
西海戰斗要圖(來源:資料圖)
1941年上半年,廣州市區游擊隊第2支隊(簡稱廣游2支隊),以順德西??谷崭鶕貫橐劳?,多次襲擊日偽軍,給駐番禺、順德及廣州外圍軍事據點的日偽軍造成威脅。從7月中旬開始,偽軍第20師副師長兼第40旅旅長李輔群(李朗雞)指揮40旅和護沙總隊共2000人進駐西海外圍,企圖摧毀西??谷崭鶕?,消滅廣游2支隊。10月5日,偽軍以1個營的兵力對西海進行試探性進攻,被廣游2支隊擊退。
當時,廣游2支隊駐西海及其附近部隊有:獨立第1中隊、警衛小隊和第2大隊何保中隊,加上中共南(海)番(禺)中(山)中心縣委辦的軍政干部訓練班,能直接參戰的兵力約250人。支隊領導林鏘云、謝立全、劉向東等獲悉偽軍即將大規模進攻情報后,當即集中小隊長以上干部研究作戰部署。決定整個戰斗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充分利用西海周圍水網地形和甘蔗田形成的“青紗帳”以伏擊、襲擊等手段,遲滯消耗敵人,挫其銳氣;第二步,當偽軍消耗到一定程度后,即集中兵力殲其一路,傷其元氣;第三步在殲敵一路后,即對其實施全面反擊,將其擊潰。各級干部遂即分頭進行戰斗動員,迅速作好戰斗準備,組織群眾堅壁清野,把能參戰青年民兵及婦女都組織起來,配合部隊作戰。
10月17日6時,偽軍40旅和護沙總隊從南、東南、東北3個方向向西海發起進攻。南路,由79團副團長祁寶林率領,從西海涌口和隆圍登陸,馮劍青帶領的前哨小分隊當即猛烈射擊,予敵殺傷后撤進甘蔗林。79團攻占糖廠,并向南炮樓右側廣游2支隊司令部駐地進攻,受到陳勝帶領的軍政訓練班小分隊和部分民兵阻擊。9時許,79團一部突破南炮樓涌尾陣地時,馮劍青、黃江平兩個小分隊立即展開反擊,殲滅突入之敵數十名,俘10余名,封閉了突破口,79團退至南炮樓對面堤圍。
東南路為護沙總隊,在河窯登陸后,繞開村莊,沿路尾圍北面堤圍直上,企圖占領橫岸崗后向西海攻擊,途中被埋伏在番稔基的梁國僚小分隊以重大殺傷。當進至石尾崗時,又遭霍文小分隊伏擊,死傷多人,余部逃竄。
東北路的80團和補充1團,從碧江、泮浦方向向桃村崗進攻,被郭彪和陳紹文帶領的隊伍頑強阻擊,不能前進。
戰斗至12時,偽軍行動嚴重受挫,士氣低落,十分疲憊。廣游2支隊決心首先圍殲南炮樓方向的偽軍第79團。謝立全率預備隊并集中10挺機槍和迫擊炮,向79團左后方攻擊,奪回糖廠,斷其退路,將其壓縮在糖廠與南炮樓之間的堤圍和蔗林里;林鏘云、劉向東率獨立1中隊一部和民兵向79團側面攻擊,偽軍頓時慌亂,有的跳到河里逃命,有的跑進甘遮林亂竄,民兵和支前婦女也紛紛拿著扁擔趕來搜蔗林,一些偽軍士兵嚇得舉槍投降。79團副團長祁寶林突圍時被擊傷,逃至林頭河口斃命,該部大部非死即傷或落水溺死。
殲滅79團戰斗剛結束,80團和補充1團占領桃崗村、橫岸岡后,進至西涌東北面。謝立全立即率部組織反擊。先將兩座人行橋拆掉,遲滯偽軍過涌,并把輕機槍架在房頂掃射敵人。接著,又向偽軍發起攻擊,80團,補充1團均被擊潰。戰斗于當天16時全部結束。
西??谷樟沂苛陥@(來源:資料圖)
此役,殲滅偽軍1個團,擊潰2個團和護沙總隊;擊斃偽軍前線代理總指揮、副團長祁寶林以下200余人,俘110余人,其中少校副營長以下軍官14人;還有百余人溺死江中;繳獲步槍400余支、手槍50余支、輕機槍5挺、子彈1萬余發。廣游2支隊僅傷亡各1人。此役是廣東敵后抗戰以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被譽為“西海大捷”。
——節選自《廣東省志·軍事志》,略有編輯。
植地莊戰斗
植地莊戰斗示意圖(來源:資料圖)
1944年6月,廣游2支隊突襲番禺市橋,襲擊日偽軍據點、偽警察分局、聯防總隊部等,俘虜偽軍100多名,繳獲一批槍支、彈藥、物質等。
為了進一步擴大番南敵后抗戰的大好形勢,1944年7月23日,廣游2支隊新編第2大隊250余人,在番禺縣市橋以北鄉村集中,準備第二次襲擊市橋。部隊開進途中,恰遇臺風暴雨,無法前進,遂改變計劃,轉移至植地莊隱蔽待機。被潛伏在植地莊的特務發現,報告日本特務機關。特務機關又立即向駐廣州日軍司令部報告。
26日2時,駐廣州市郊石榴崗日軍獨立步兵第8旅團500多人,奔襲植地莊第2大隊。日軍首先占領植地莊后高地。拂曉前,大隊領導接到哨兵報告時,日軍已開始從村前、村后包圍植地莊。情況十分緊急,大隊領導立即組織突圍,副大隊長盧德耀率領一個班搶占村后長大崗高地掩護部隊突圍;中隊長何達生率領小部兵力堅守植地莊抗擊日軍;由副政治委員李海率領部分兵力殿后,大隊長衛國堯、政治委員鄭少康率主力分路突圍。
突圍途中,與日軍展開戰斗。日軍居高臨下,以密集火力攔擊使第2大隊行動十分困難。當指導員黃平率部分非戰斗人員沖向長大崗時,遭日軍機槍火力掃射。梁綺卿、陳漢仔、黃紀合、衛雪卿負傷,仍互相攙扶,頑強地向前沖。沖到山嶺一側時,黃平等十二三人全部被從制高點上沖下來的日軍用刺刀殘酷殺害。大隊長衛國堯率部向西南方向突圍時,在塔沙崗遭日軍猛烈射擊,衛國堯和指導員黃杰、政訓員黎干之等8人,亦先后中彈犧牲。鄭少康率領的部隊邊打邊撤,沖出了日軍重圍。
日軍向突圍部隊進行火力攔截的同時,以3路縱隊急速向植地莊內沖擊。堅守莊內的何達生端起機槍,向日軍密集隊形猛烈射擊,斃傷日軍10多名。日軍又連續多次發起沖擊,何達生帶領植枝、黎明、陳耀祥、梁細九、黃賢、曾九、孔聯7名戰士,利用縱橫交錯的窄巷、土墻、門樓和地堡巧妙地與敵周旋,戰斗持續至8時許。日軍幾十人在機槍掩護下,又匍伏過來,何派戰士關上閘門,待日軍逼近時,機槍、手榴彈齊發,又將其打退。何估計日軍不會罷休,便與村內民兵商量,依據有利地形,把戰士、民兵分成兩組,由植枝帶1個組堅守拱北門,何帶1組機動作戰。這時,一名日軍官帶領數十人在炮火掩護下,利用被炸塌的拱北門右側高墻沖進村內,何等用機槍突然猛烈射擊,日軍官和數名士兵被擊中,其余日軍便拖著被擊倒的軍官和幾具尸體后撤。中午,日軍用迫擊炮猛烈射擊,轟倒幾間房子后,再次向莊內發起沖擊。一部分日軍從村東南面,劈開密集護村竹林,沖進一條小巷。戰士們立即將這條小巷與其他3條小巷相通的3個閘門緊閉,從3條巷內以火力反擊,打退入巷之日軍。雙方激戰至16時,何等8人及民兵仍控制植地莊,日軍始終無法進村。日軍發現第2大隊大部已經突圍,追擊已遲,天已黃昏,只好抬著幾十名傷兵和尸體向大石撤退。
植地莊抗日戰斗烈士紀念碑(來源:資料圖)
這次戰斗發生突然,第2大隊和植地莊全部群眾被日軍包圍。大隊領導果斷組織掩護,邊打邊撤,沖出重圍,使日軍的圍殲未能得逞。戰斗中,斃傷日軍70多人,其中尉級軍官3人。此次大隊長衛國堯等48人犧牲,22人受傷。何達生、植枝、陳耀祥、梁細九、黃賢、黎明、孔聯、曾九8人堅守植地莊,英勇戰斗,不怕犧牲,連續打退日軍8次沖擊,掩護了部隊突圍,保護了莊內群眾安全,被譽為“植地莊戰斗八勇士”。
——節選自《廣東省志·軍事志》,略有編輯。
廣東受降儀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將中國戰區劃分為15個受降區,其中,第二受降區以第二方面軍張發奎為受降主官,日本投降的部隊集中于廣州,并在廣州辦理投降事宜;第三受降區以第七戰區余漢謀為受降主官,日軍集中和辦理投降的地點在汕頭。
侵粵日軍投降儀式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來源:資料圖)
張發奎于8月下旬開始由廣西向廣州進軍,29日收復曲江,31日收復廣州。9月6日,由張發奎率領前進指揮所駐廣州,開始籌劃受降諸事。第二方面軍廣州前進指揮所命令日軍集中河南區解除武裝。9月7日,第二方面軍新一軍進入廣州,正式接防。國民政府任命羅卓英為廣東省政府主席。此時,日軍在廣東大陸共有兵力10.6萬余人。
1945年9月16日,侵粵日軍投降儀式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9時30分,中國第二方面軍司令官張發奎、參謀長甘麗初及美國聯絡官博文少將、廣州市市長陳策、新編第一軍軍長孫立人入場。9時55分,日方投降代表日本南支派遣軍和第23軍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將、參謀長富田直亮少將、海南島日軍指揮官代表肥后大佐3人乘車抵達。參加受降儀式的代表和觀禮人員共180余人。簽字儀式上午10時開始,受降司令官張發奎端坐禮臺正中,日代表登臺后,向受降官鞠躬致禮,立正候命。張發奎詢問田中久一等身份,命令坐下,隨即下達國字第一號命令。宣讀完畢,日方代表田中久一簽署投降書。受降儀式歷時45分鐘。
在中山紀念堂舉行的受降典禮(來源:資料圖)
余漢謀派12集團軍副總司令徐景唐和閩粵邊區副司令歐陽駒為國民政府“潮汕前進指揮所”正、副主任,委徐景唐為受降長官主持受降事宜。9月28日,徐景唐在潮汕前進指揮所禮堂,舉行受降典禮儀式,接受侵汕日軍投降書。徐景唐對日侵略潮汕派遣軍發布第一號命令。至此,潮汕地區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作者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