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前,汕頭經濟特區建立的時候,只有龍湖1.6平方公里的家底,一片荒灘上,建起了廠房、賓館、辦公大樓,現在再看汕頭,翻天覆地的變化。”看著窗外的景象,汕頭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馬卡感慨說到。

上圖:2011年,汕頭東海岸填海工程初期。下圖:2020年,汕頭東海岸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上圖:1988年,汕頭市龍湖區政府門前,市民騎著自行車上班。下圖:2020年,汕頭市龍湖區政府門前停滿小汽車。
馬卡是土生土長的汕頭人,見證了汕頭經濟特區的成立和變遷,1985年,進入汕頭經濟特區宣傳部新聞科,也開始了記錄這座百年商埠在特區建設中的歷程。

上圖:1989年,汕頭海濱路橫跨金平區、龍湖區兩區。下圖:2020年,海濱路,景色怡人,海濱長廊更是汕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對著一組組照片,馬卡講述了他鏡頭下的城市巨變:當年的南澳島,只能靠輪渡進出,排隊有時需要一個上午,2015年元旦,南澳大橋通車,兩岸出行15分鐘可達;人民公園周圍,當年危樓林立,臺風天氣前常需要通知居民離開,現在已修繕一新;東海岸填海造陸,9年過去,已成為汕頭著力打造的新城區;而汕頭大學也添置了新的圖書館、體育館,成為亮眼的標志建筑。

上圖:1989年,長平路東南角原是一片沙地。下圖:2020年,長平路,原來的沙地上已建起商業大樓。

上圖:1989年,汕頭大學。下圖:2020年,汕頭大學有了新的圖書館、體育館。

上圖:1988年,位于龍湖區的汕頭經濟特區地標。下圖:2020年,汕頭經濟特區地標雕塑《升騰》。

上圖:1985年,汕頭市西邊城區。下圖:2020年,汕頭市西邊城區。
趁著籌備亞青會東風,汕頭城市發展整體又按上快進鍵,海灣隧道全線貫通、高鐵一體化樞紐工程開工建設、一座座現代化體育場館拔地而起,城市道路、廣場以及公園設施日趨完善。

上圖:1993年,南澳長山尾汽車輪渡碼頭,進入南澳島需要乘坐渡輪往返。下圖:2020年,南澳大橋,大橋建成通車后,兩岸出行只需15分鐘。

上圖:1989年,建設中的人民廣場。下圖:2020年,人民廣場已成為人們悠閑游玩的去處。
40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昔日的“巴掌特區”已成為總面積2198.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66.48萬的現代化都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7.28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694億元,是全國有名的“玩具之都”和“內衣之都”。

上圖:1984年,迎賓路,兩旁是大片農田。下圖:2020年,迎賓路兩旁已建起高樓大廈。

上圖:1992年,汕頭經濟特區全景。下圖:2020年,汕頭經濟特區夜景全貌。

上圖:現在的時代廣場1989年時還是農田。下圖:2020年,時代廣場是汕頭市最大型的綠化廣場。
在記錄城市日新月異發展的同時,馬卡的鏡頭下,也留下了汕頭人對于生活美學與傳統文化的熱忱。

上圖:1996年,初建成的中泰立交橋,汕頭經濟特區的第一座立交橋。下圖:2020年,中泰立交橋仍是連接汕頭城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上圖:1989年,汕頭老港區。下圖:2020年,汕頭港,有著“嶺東之門戶,華南之要沖”之稱。
工夫茶是潮汕人的共同語言。一套茶具走四方,隨意某個角落,三五好友沏茶閑侃,是大家熟悉的日常。馬拉松賽事,也少不了舉盞共呷。

上圖:2006年,廣東潮劇院一團下鄉演出,演員圍在一起品工夫茶。下圖:2020年,幾位年輕人在海邊品功夫茶,身后是汕頭市東海岸新區。
老城里,建于20世紀初期的西洋式騎樓,依然保持著原始風貌,在濃濃的南洋風味中,向人們展示著僑鄉文化的長久。

上圖:1989年,建設中的金海灣大酒店。下圖:2020年,金海灣大酒店附近已是高樓林立。
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汕頭市小公園,涼亭變假山、假山復歸涼亭,前人在這里街頭賣藝,現在又迎來潮劇演出的復蘇,藝術根植于日常,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

左圖:1988年,已改為假山景觀的汕頭小公園涼亭。右圖:2020年,恢復原貌的汕頭小公園中山紀念亭,“戲亭印象”惠民演出系列活動在此上演,吸引眾多喜愛潮劇的市民前來觀看。
90年代,機關干部在小廣場上跳起交誼舞,進入新時代,廣場舞成為一項全民運動,遍布城市的大小角落。

上圖:1992年,機關干部在小廣場上跳起交誼舞。下圖:2020年,清晨,市民在汕頭市中山公園跳廣場舞。
“同為特區,這里經濟發展雖然比深圳、珠海、廈門慢一點,但是也在腳踏實地前進。”馬卡說起。汕頭的文化、民俗、風景、美食等元素,都讓外來的游客以及生活在此的市民感受到真切的幸福感,成為公認的宜居城市。

上圖:1988年,馬卡的兒子在陽臺上。下圖:2020年,馬卡的孫子在陽臺上。
掌舵著新時期的“紅頭船”,和美僑鄉汕頭再次揚帆,乘風破浪,努力建設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
圖片:馬卡 吳明
文字:吳明
視頻:姚志豪 張由瓊
剪輯:王俊濤 莫麗婷
設計:譚唯
統籌:羅彥軍 秦文綱 張由瓊 趙楊 曹斯 曾強 廖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