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縣手有余香志愿者協會文藝輕騎隊在觀背村表演。 南方日報記者 董天健 攝
博羅,如一顆鑲嵌在珠三角東北部的溫潤碧玉。溫暖氣候給予博羅優越的自然條件,經歲月沉淀,客家文化、南粵文化亦在此地留下深厚印記。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春風的吹拂下,這座嶺南文明古縣,而今煥發出勃勃生機。
作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首批試點縣之一,也是全國10個重點聯系縣之一,博羅目前已建成實踐中心1個、實踐所18個、實踐站378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縣率先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打造文明實踐“蓄水池”與“活源泉”,推動志愿服務“細水長流”,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可持續和志愿服務常態化開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示范村落換新顏
落日余暉灑下,為坐落于博羅縣泰美鎮東部的車村村鍍上一層柔和色澤。夕陽中,如黛遠山綿延,與有著640年歷史的車氏宗祠交相輝映。新修建的活動室里,村民們下棋、彈琴、讀書,一派和樂安祥。村口處,原本雜亂叢生的林木已被清理干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鄉風倡導、村規民約等貼于墻上,展現著文明新風。
“我們還打造了室內籃球場,外地人都被吸引過來打球?!敝噶酥覆贿h處的學校,村支書車碧鋒笑得開懷。
為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博羅縣著力打造了一批實踐中心建設先行點以及45個示范村,車村村便是其中之一。
在車村村原村支書鐘錦康的回憶里,3年前進村的時候,“走在路上像進了山洞一樣”,“樹擋道,路邊垃圾也堆成小山?!鄙先魏?,他們干的第一件事便是開展環境整治。
“現在已經全部硬底化了,不少人還住上了樓房!”村里77歲的退休教師車應騰感觸良深,“過去我們村道路泥濘得很,很多人都怕?!?/p>
位于博羅東部的石壩鎮三嘉村,村內荷葉碧綠,青蓮挺立,一個集荷花種植、觀賞、攝影、休閑、旅游于一體的觀光園區呈現眼前。村內黨建長廊的設計,則為村民們提供了乘涼休憩的場所,也同步傳達著新思想。
三嘉村村支書周元賜告訴記者,開展“一村一花”產業建設以來,村民們多了就業機會,貧困戶的生活也越過越好。
在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過程中,博羅注重將其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通過一件件民生實事的改善,使新時代文明實踐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紅利,促進新思想在博羅落地生根。
“一村一歌”唱鄉情
“忠孝傳家,是我們宗祠的祠訓,當今我們也應該秉承這樣的精神……”9月上旬,記者到車村村采訪期間,見到了一堂生動的家風傳承課在車氏宗祠內開課。車應騰老師拿著手寫教案,為村里孩子講解村歷。
在宣講陣地方面,博羅不拘泥于辦公樓、報告廳、會議室等傳統場所,選擇在祠堂內、車間里、田園中、榕樹下講歷史、談發展、拉家常,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播文明風尚。村民入情入景,更能引發共鳴。
位于博羅縣城旁的觀背村,改造后因壁畫而聞名。竹林、原野、客家食物……各式各樣帶有本地特色的元素被繪于墻上,藝術氣息彌漫在村內的每一個角落。
隨著梧桐閣、杏墨軒、雅苑等多家文化機構的引進,如今的觀背村,已發展成為畫廊、攝影家工作室等各種空間的聚合體,成為“文化部落”。
經過一面村歌墻時,觀背村村支書鄭國雄直接唱了起來:“郭外東江奔入海,觀背開心迎客來……”每一個字,都吐露著鄉土深情。
“在觀背,幾乎人人都會唱村歌。我們還經常排成一隊,吹著葫蘆絲逛村。”觀背村支部委員、手有余香志愿者協會會長王春娣自豪地說。
村歌承載村史,吟唱能出鄉情?!耙淮逡桓琛表椖?,已是博羅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張靚麗名片。
博羅縣音樂家協會主席李雷對記者表示,按計劃,博羅正在為全縣一百個村創作村歌,未來還將普及至378個行政村落。
豐富的文娛活動,逐漸融入到每一位博羅人的生活中。
為了讓文明實踐繼續深化,在原有的“中心、所、站”三級陣地建設的基礎上,博羅不斷拓展,打造了“紅色博羅”“粵曲清音”“客家鄉情”“百姓中醫”等一批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基地、點、戶”。而在長寧鎮埔筏村客家婆基地內,黛瓦白墻的客家圍屋彰顯著文化底色。
一張融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志愿服務于一體的“文明實踐網格”,已在博羅形成。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素質提高了,鄰里關系和睦了,鄉風更加文明。
“蓄水池”與“活源泉”
為讓文明實踐能夠“細水長流”,去年7月,博羅設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探索政府與社會互動模式,打造文明實踐的“蓄水池”與“活源泉”。
據悉,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公益創投項目、好人幫扶禮遇以及地方特色或公益性文化活動等,扶持了手有余香志愿者協會“中醫文化故事匯”、博艾志愿者協會“抗疫關愛行”等105個精品項目,累計服務群眾達60萬人次。
位于東江河畔、距離羅浮山12公里的九村,至今仍保留著大量明清古建筑,博羅縣博艾志愿者協會便駐點在此。
“平時我們會開展很多公益培訓課堂,科普中醫艾灸療法,還有中草藥植物識別知識課程等?!辈┌驹刚邊f會會長、博羅華君堂醫療有限公司總經理石中華告訴記者,疫情期間他們還熬制派發了涼茶,幫市民做好預防。
志愿服務需要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針對村民反映突出的“留守兒童暑期無父母照看”“困境兒童素質教育缺乏”等問題,該縣利用文明實踐所站、省航天農業科技生態園等場所免費開展“四點半課堂”“暑期夏令營”等活動,惠及近萬名兒童,深受群眾歡迎。
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博羅已有志愿者20多萬人,約占常住人口的19%;志愿服務隊近1500支,開展惠民服務活動32000多場次,經常性開展活動的鎮、村比例達100%。
“志愿服務是在幫助別人,但其實也是在自我成長。成員們只有從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愛、提升精神境界,才會愿意繼續把它傳播下去,這也是為什么我的隊伍可以持續發展的原因?!闭劶白鲋驹刚叩母惺?,博仁文化志愿者協會會長吳炳菊的眼里流露出笑意。
助人為樂之風,浸潤到了每一位百姓的心中。新時代文明風尚,在博羅持續弘揚。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陳伊純
統籌:洪奕宜 柯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