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大力支持下,“2020粵港澳粵劇保護成果總結大會”于12月27日在廣州舉行。大會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承辦,廣東粵劇院、廣州市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協辦。
來自政府、粵劇保護單位、演出單位、粵劇文化生態保護區、私伙局等代表,粵劇代表性傳承人、港澳粵劇名人等出席活動,共同總結過去十年粵劇非遺保護工作的成果和經驗,展望下一個十年的行業前景和方向。
粵港澳三地各有所長,共同推動傳承工作
2009年,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港澳三地認真履約、共同推進粵劇項目保護傳承。在新的十年,非遺保護工作又將迎來重要的發展階段。
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粵劇的傳播與發展,粵劇保護已形成頗有成效的“廣東模式”。廣東省文旅廳非遺處顏永樹處長首先介紹了全省的粵劇保護情況,廣東在制度保障、資金保證、人才提升、創作扶持、學術研究、史料整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規律性和獨特性。
粵劇是連接粵港澳及海外粵語華人文化認同的紐帶,也是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文化橋梁。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文署文化交流總經理區玉芳、澳門曲藝代表梁錦寬分別介紹了港澳兩地的粵劇保護情況。
區玉芳通過視頻發言介紹了香港特區政府促進粵劇發展、保存粵劇精粹的做法?!拔覀兊闹攸c工作集中于提供財政支援和粵劇場地,并在以舊帶新、鼓勵創作、促進粵劇文化交流、向新生代推動粵劇文化、文物保護及展示、開拓線上新領域等多方面推廣粵劇節目、推進傳承工作?!眳^玉芳說。
梁錦寬代讀了澳門粵劇項目保護成果的總結。澳門特區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推動粵劇的永續傳承,借大型展覽展演機會推動粵劇的宣傳教育,加大三地合作并定立區域保護政策。社會各界也積極關注粵劇文化的發展:民間社團的增加促進了粵劇的社區推廣;粵劇文化結合民俗活動,加強了社區凝聚力;社團注重青年培訓,促進粵劇薪火相傳;社團、社區和媒體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參與粵劇文化的多元推廣。
廣州是粵劇發源和傳承的核心地,在粵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一級調研員朱紅兵透露,接下來廣州將繼續積極開展粵劇文獻資料整理和傳統劇目復排工作,加強與高校的戰略合作、推進粵劇專業課程進高校,打造一批高質量劇目和繼續推進“廣州市粵劇電影精品工程”、促進粵劇的活化傳承,夯實民間基礎、充分發揮粵劇私伙局作用,打造文旅融合品牌。
荔灣自古就是嶺南文化傳承發展的代表性地區。廣州市荔灣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局長吳永祺介紹了粵劇粵曲省級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情況。吳永祺介紹,近年來荔灣區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紐帶和文化產業高地,不斷創新探索文化生態保護和培育的整體思路。
編纂粵劇書籍是傳承粵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泟某霭鎸榛泟”Wo提供了豐厚的內容支持。《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副主編羅銘恩介紹了該書的編纂工作?!洞笕肪幾こ逃?017年正式啟動,粵港澳三地共計一千余位專家、學者、演員參與其中,是史上參與編纂粵劇書籍人數最多的一次活動。繼做打卷之后,唱念卷于今年12月首發;編委會計劃在今后兩年的時間里完成音樂卷、舞美卷、劇目卷的編撰和出版工作。
為年輕演員提供更多演出機會
在嘉賓發言環節,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張晉瓊介紹了粵劇院劇目創作情況。廣東粵劇院的藝術創作遵循省委、省政府和文旅廳復排經典劇目、打磨當紅劇目、創排重點題材劇目三條線并進的總體思路,作品在海內外皆有較大影響。
其中,在創排重點題材劇目方面,該院將以廣東省第一個基層黨支部——共產黨佛山四人小組為原型,創排反映建黨這段光輝歷史的粵劇《鴻勝館》;在打磨當紅劇目方面,該院擬對與建黨主題有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劇目作進一步的精加工,如擬啟動對《夢·紅船》《還金記》《風起南粵》《譙國夫人》《紅頭巾》的修改提高計劃。
粵劇電影歷史悠久,有優良的藝術傳統,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也曾投入其中。廣州粵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勇介紹了粵劇4K電影拍攝情況,自2018年粵劇電影精品工程開辦以來,該院計劃并拍攝了多部粵劇電影,希望能通過電影的藝術方式讓更多觀眾欣賞粵劇、定格粵劇傳統精神。
作為粵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丁凡認為傳承人有傳幫帶的責任,也希望政府能引導、規劃和協助建立學習班,進一步擴大傳承面;歐凱明表示要秉持恩師精神,提升授徒傳藝力度,給年輕人更多實踐演出的機會。
未來將重點打造粵劇精品工程
廣東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王煒代表非遺保護單位匯報了廣東粵劇傳承發展三年計劃。王煒特別指出,2021年的工作重點會落在建設粵劇精品工程、加強粵劇資料整理和理論學術研究等方面,特別重視創作重大題材精品、復排傳統劇目、推進粵劇電影工程、建立粵劇專家庫以及加強粵劇資料整理和記錄、加強粵劇理論學術研究和評論工作、培育優秀粵劇人才、加強院團建設、交流推廣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等項目。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曾穎如指出,廣東省委、省政府不斷加大對粵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廣東從省到市,有多層次的平臺推動粵劇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從非遺保護單位到各類院團,從演員到編劇、評論家,各級單位、各類人才都為粵劇非遺事業貢獻力量。省文旅廳接下來將在粵劇傳承的方式上更多地體現政府力量,更好落實具體工作,并在文旅部的指導下促進粵劇作為中國的交流大使走向世界各地。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在總結時,充分肯定了粵港澳三地的文化行政部門、相關社區、傳承人的共同努力,有力推動了三地人文交流、極大地促進了粵劇在海內外的傳承發展。
同時,他對今后的粵劇保護工作提出幾點意見:加強粵劇的研究闡釋,高度重視粵劇保護傳承的歷史意義;重視傳承隊伍建設,擴大粵劇的受眾群體;創新保護工作機制,堅決履行申報的承諾。
南方日報記者 徐子茗 通訊員 鄭爽 張傳若
(圖片部分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