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陽光斜照在連江支流七拱河上,“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象掩映在一片青山綠水之中。這片美景,在數年前,對于清遠市陽山縣水口村村委會下面的婆逕村、大塘村、巖角村、錢屋村4個村小組的村民而言,或許無心欣賞。因為背靠青山、三面環水的“孤島”環境,他們外出只能乘坐小船。這不僅極其不便,也扼斷了當地發展的“動脈”。
隨著脫貧攻堅的推動、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的對口幫扶,4個村小組在幫扶下首次實現修建了橋梁接駁外界,去年10月成功建成通車,結束了擺渡歷史,村民們將其稱之為“幸福橋”。
昔日 進出僅靠“一艘小船”
走進水口村,環境潔凈美麗,道路寬敞平坦,路燈有序排列。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后,水口村不斷夯實發展根基。
巖角村脫貧戶歐東犬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地里種植的農作物生長蓬勃。兒子在外工作,自己在村里當保潔員,每月工資1300元。更讓他高興的是,去年10月,村里所在的“孤島”與外界修建的橋梁成功通車,出行變得更加便利、安全。
巖角村、婆逕村、大塘村、錢屋村4個村小組世代所居的地方,背靠青山,周邊三面環水,與水口村委會所處位置隔河相望。由于青山的阻隔,這片位置成為了事實上的“孤島”。千百年來,村民進出都是靠一艘小船。
船也是村里派人自己掌舵,沒有固定的班次,自然也會有很多不便。“以前我們外出,必須湊齊人數才會開船,經常需要等半天?!逼呸煷迕撠殤酎S德明回憶道。
后來,對口幫扶單位廣州市發展改革委進駐,幫扶干部及時掌握到村民的需求并向單位匯報。幫扶單位了解相關情況后,積極配合陽城鎮人民政府,多方籌措建橋資金432萬元,為4個自然村建造一座全長191.75米的水泥鋼筋橋梁。該橋于去年10月成功建成通車,村民們稱之為“幸福橋”。從此,一橋飛架“西東”,百年“孤島”變成通途。
轉變 建橋梁打通發展“動脈”
自2016年啟動對口幫扶,截至2020年底,在廣州市發展改革委的幫扶下,水口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幫扶前的3532元增長至17123元。
談及數年來的幫扶舉措和成效,廣州市發展改革委派駐水口村的第一書記滕琳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幫助4個村小組打通了對外連接的“橋梁”。
“‘島’上共有4個自然村,800名村民,土地1700多畝?!薄皪u”上的基本情況,滕琳熟知于心。之前村民出行一直靠擺渡,不僅出行效率低,遇上惡劣天氣或汛期便會遇阻。
與此同時,擺渡出行也阻礙了“島”上的產業發展,影響了群眾的正常生產?!胺浅C黠@的是,村民種植的農特產品要賣出去,運出去很不方便,人工成本也更高,添置生產物資也會遇到同樣問題。不建橋,難以發展?!彪照f。
自扶貧工作隊進駐,“島”上的村民便渴盼早日成功建橋。在幫扶單位和廣清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建橋的432萬元資金很快籌齊,其中,村民們自發籌措了120萬元,建橋意愿之強可見一斑。
水口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地下溶洞多,技術上的挑戰給建橋帶來了諸多困難。歷經一番努力,這座橋梁在2018年初開始啟動施工,歷時近2年半,最終于2020年10月順利建成通車。
提速 加快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幸福橋”架起來后,“島”上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通車到現在不到半年時間,村里便有十多戶村民開始修蓋新房子了?!逼呸煷宕迕顸S家寬新蓋的樓房剛剛完成主體建設。
“我現在轉型了,每天在家里種種菜、養養雞,生活舒適多了?!弊隽?0多年的艄公、大塘村脫貧戶馮水養以前經常睡在船上,服務村民進出“島”。橋修通后,他也順利“下船”,在政府和幫扶單位補助建起的新房子里開始了村居生活。
村里的土地也被充分激活,產業發展顯現蓬勃勢頭。通橋之前,“島”上的土地大部分撂荒;通橋后,這些撂荒的土地得到整合和流轉。
今年,婆逕村村民黃家坊在“島”上租賃了100多畝地,計劃發展種植業。其實早在2016年,黃家坊便回村發展,因為交通不便,雖然租賃了50多畝土地,但每次只敢開發10畝土地種植?!爱敃r農產品運出去太不方便了,成本高、不賺錢?,F在,哪怕我們不把瓜果蔬菜運出去,還會有人直接開車進村來收?!秉S家坊說。
“一切都在向好發展?!彼诖妩h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何土揚說,現在群眾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更高了。下一步,村里將借陽山全域旅游創建的東風,進一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加快推進鄉村產業振興。
南方日報記者 段燦 魏金鋒 張錦標
通訊員 黃國斌 羅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