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面對面》欄目組在2019年與袁隆平許下過三年之約。這一次,他不能踐諾了。
“袁爺爺騙人!”該視頻的評論區,粉絲們“責備”著心中的“老Baby”,重溫著他的“人間真實”,看著看著,笑著笑著,就哭了。
5月29日,袁老去世一周。此前一天,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全國上下致敬中國科學家,線上線下也還在思念著袁老:
“天晴了,來看看稻谷吧,長得好好的!”
“想您了,我一定好好吃飯?!?/p>
……
長沙明陽山,仍然花如海;無邊互聯網,袁“粉”情亦深。悲傷與不舍還在彌漫,一種精神力量已在不斷生長。
送他的人們
一周前,一名男子加入免費接送送別者的車隊,只因“不知在哪里看到了倡議”,想到“家里有車”。
他不認識組織者,乘車的也是陌生人。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做同一件想做的事:送送袁老,陪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
長沙城內,有人手捧鮮花,致以敬意;有人哭著追趕靈車,跑了很遠;出租車司機自發免費接送,說“錢什么時候都可以掙”;快遞小哥忙著為網友將白菊送到袁老靈前……
有人走了很遠的路,只為道一聲別:“農三代”張宏潔從河北石家莊趕來,帶著朝圣般的虔誠,對著袁隆平的遺照深深鞠躬。
為何在這件事上,大家如此默契?
許多人給出相同的答案:他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把他高高舉起。
念他的什么
網絡上“袁隆平熱”不減。網友們用心剪輯了視頻,寫下文字,紀念這個快樂的“90后梗王”——睿智的、樂觀的、臭美的、頑皮的……
鏡頭前,80多歲的他仍不服老,快90歲時卻搖搖頭,說不得不服。他信誓旦旦答應著在水稻更高產的2022年“再約”,這一幕卻讓許多網友“破防”,“淚目”。
人們念他的貢獻。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已突破1500公斤大關,中國人牢牢端穩中國碗,中國碗里裝滿中國糧?!皷|方魔稻”還在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美國等國家大面積種植。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也發文悼念:“一生修道雜交稻,萬家食糧中國糧”;網友刷屏贊譽:“他是真正的糧食英雄”“他的水稻研究幫助養活了世界”……
人們念他的夢想。年少時經歷了饑荒,他立志學農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當鄉村教師時已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并窮盡一生逐夢,研究、應用、推廣雜交水稻技術。禾下乘涼的場景真真切切出現在他夢中: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和朋友們坐在稻穗下乘涼喝茶。
他的學生,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建龍傳承著夢想:“先生教會了我一輩子躬耕田野的科技精神、腳踏實地的追夢精神,先生的精神和風骨必將由我們后人接棒,永續傳承,生生不息?!?/p>
人們念他的率真。80多歲時,他“炫耀”自己是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20多歲的肌肉彈性;16年去著同一間街邊理發小店理發,養一只名叫“花花”的貓,70多歲才購入人生中第一輛車……
天上有一顆“袁隆平星”,共和國勛章曾掛在胸前,他卻云淡風輕:“實在是太多了”,“一天到晚想著名利得失,也不會快樂”。
“恒星”的力量
在中國,偶像有很多,但真正稱得上“全民偶像”的不多,袁隆平是其一。
“星河滾燙,你是人間理想。”“您才是最值得我們追的星!”粉絲們紛紛留言。這些直抒胸臆的表達背后,是共同價值的構筑,是精神力量的凝聚。
劉淏林,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學生,高三時因為看了一篇雜交水稻畝產增產的新聞報道,對袁隆平心生崇拜,才決定報考農學。他加入了雜交水稻研究與種植隊伍,在“追星”路上走得踏實而堅定。
時代成就明星,人們需要偶像。在許多人心中,袁隆平不是流星,而是恒星,只有像袁隆平這樣的偶像,才會引發全民“稻”別,無問西東。盡管他缺少所謂的顏值,又沒有精湛的演技,卻具有強大的價值引領與塑造力,擁有十幾億的“飯圈”。
“禾稻馨香,功比神農;蒼生仰賴,德稱大士?!痹先ナ溃屓私洑v了“全民追星現場”。令人感動的不僅有袁老,還有“現場”本身。有這樣的偶像,是國家和人民之幸;追這樣的偶像,是成熟和理性之表現。
“現場”不僅展示了一位“全民偶像”的巨大魅力,也表達了無數粉絲生于內心的“追星”態度:心懷感恩,尊崇科學,敬佩專業,崇尚實干。
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離不開袁隆平這樣的“全民偶像”,也離不開和“全民偶像”一起奮斗的追星人。從全面小康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依然需要袁隆平這樣的“全民偶像”,需要追星人的不懈奮斗。
“我們記得他,山河大地記得他。”
“他成了光,我們都是追光者?!?/p>
“如果天堂有味道,那一定是稻花香?!?/p>
5月29日晚,袁隆平星星耀大地,田里是水稻拔節的聲音。
參考資料:
南方日報、南方+報道《袁隆平離開的三日》
人民日報客戶端報道《沒錯,這就是“偶像”的力量!》
【記者】曹斯 鄭佳欣 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