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六一”國際兒童節的前一天,我國生育政策迎來重大調整——“三孩”政策落定!
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從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到提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時間僅相隔半個多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可以顯見,優化生育政策、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國家層面的行動已經開始。
“靴子”落地——
生育政策的接續推進
這是8年來我國生育政策的第3次重大調整。
此前的兩次調整分別是:2013年底,“單獨二孩”政策實施,推行40余年的全面計劃生育政策開始松動;2016年,生育政策進一步調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
先來看一下此次政策調整的背景:一方面,“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取得積極成效,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比如“全面二孩”實施當年,出生人口增長至1786萬,并創下2000年以來峰值;另一方面,“七人普”數據告訴我們,過去十年,我國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53%,比“六人普”下降0.04%,但60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8.70%,已達到中度老齡化社會水平。
破解老齡化程度加深難題,改善我國人口結構,需要生育政策的接續推進。
生育政策的調整,還關乎能否保持人力資源稟賦優勢。根據全球化智庫(CCG)與中國教育學會聯合發布的《2018年人力資源強國報告》顯示,發達國家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部分發達國家人力資源競爭力明顯下降;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排名上升至第13位,接近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的總量優勢正在向人均優勢轉變,人力資源開發貢獻水平升至全球第5位。
人力資源是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金礦”。而發達國家人力資源競爭力下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老齡化??梢姡瑑灮?、改善人口結構,也是為了加快推動中國人力資源競爭力總量優勢向人均優勢轉變,為建設人才強國筑牢基礎。
人口是國之大計,關于生育政策的討論從未停止。“全面二孩”政策后,學界對于是放開“三孩”“四孩”還是“全面放開”觀點不一?,F在,“靴子”終于落地。
“七人普”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這一數據遠低于全球平均總和生育率2.4,甚至低于發達國家平均總和生育率1.6。生育率低迷直接反映在出生人口上,從2017年起,我國每年出生人口持續下降,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比前一年減少256萬人。
“三孩”政策實施后,效果預計會如何?對此,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認為,預計出生總量會有所增加,但由于育齡婦女總量減少等原因,短時間不能指望一下子增加很多。
營造鼓勵生育氛圍——
配套政策跟進完善是關鍵
可以看到,“三孩”政策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通過推行鼓勵生育的社會政策,營造鼓勵生育的社會氛圍。
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除了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依法組織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外,還對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等作出部署。這些配套政策涵蓋生育全流程問題,包括婚戀觀、婚嫁習俗、普惠托幼、生育保險以及保障女性就業合法權益等。
一直以來,由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高等原因,年輕人生育意愿不高,這種現象在大城市尤為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調查,目前我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數為1.8,這意味著,做足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有效發揮出來。如果能夠進一步完善生育政策,解除育齡人群的生育顧慮,那么這部分生育意愿就可以得到一定的釋放。
閱政觀注意到,有一些配套措施,此前已開始探索。比如,今年,民政部發布消息,經地方申報、實地調研、綜合評估等工作環節,同意將全國15地確認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實驗時間為期三年;在廣東,2019年生育保險和職工醫保實現合并實施,意味著只要參保了醫保,就能同時參保生育保險,享受應有的生育醫療待遇。
加強稅收、住房等支持政策,繼續實行現行各項獎勵扶助制度和優惠政策,建立健全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很多政策都是為了減輕父母撫養孩子的負擔。閱政觀梳理發現,目前不少國家和地區為鼓勵生育,對生育子女的父母予以不同形式的獎勵,比如現金獎勵、幼兒撫育金、稅收減免等,還有的國家增加帶薪產假、帶薪育兒假。
對于配套政策,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陸杰華認為,為家庭提供社會化托幼服務,比直接給予生育補貼或者延長產假有更直接的效益。
總而言之,優化生育政策、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是一個系統工程,想讓更多人愿意“生娃”乃至生“三孩”,還有很多事要做。
最后,還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孩子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若想鼓勵生育,必須要從孩子的切身利益出發來制定相應的政策,讓孩子能夠在足夠的關愛與陪伴中健康成長。
【記者】余嘉敏 黃錦輝
【欄目主持人】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