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東新聞4月15日電 (蔡敏婕)血栓患者逐年遞增,減輕衛生經濟負擔成醫療改革之重,“4+7”集采政策有利于讓廣州、深圳血栓性疾病患者用上原研低價藥。
為促進臨床規范合理用藥,自2018年起,醫保局從藥品領域開始改革,從仿制藥與化學藥品新注冊分類改革之后批準的仿制藥品和原研藥品中遴選部分品種,于11個省市(包含4個直轄市和廣州、深圳在內的7個地級市)組織實施國家級帶量采購。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于上升階段,其中動脈血栓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缺血性腦卒中、心梗等威脅民眾生命健康。
有專家曾表示,患者在進行血栓相關疾病的治療上,要特別注意選擇既有效、出血風險又相對較小的藥物,例如會選擇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進行雙抗治療。
由于血栓性疾病需要長期治療與護理,心血管醫療衛生支出總費用持續上漲。減輕衛生經濟負擔成為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從消費者角度看,在“4+7”擴圍之后,抗血小板藥物在中標城市價格大幅下降,讓廣州、深圳患者能夠以優惠的價格在醫院購買并享受醫保報銷,這對于需要長期用藥的患者來說,將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促進血栓性疾病的規范治療。
目前“4+7”帶量采購中標的抗血小板藥物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如原研氯吡格雷在中標城市價格下調了70%以上,減輕患者負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