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聞、南方周末等媒體先后報道“配捐”疑云,撕開慈善募捐領域灰色地帶的一角。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公益配捐是一種鼓勵公眾參與慈善事業的募捐形式。通常由慈善機構、經濟組織發起,根據社會公眾為某公益項目捐款數額,按照一定比例配合捐款。
然而,2020年10月起,多名大病患兒家長因配捐事件報案:病人急需用錢,籌款志愿者提供幫助,獲取信任后推薦配捐項目,建議求助者自行籌錢獲得配捐。幾次小額配捐完成,開始介紹“曙光計劃”等大額配捐項目,收到求助者自籌的救命錢后便沒了音信。早在2017年,百余個白血病患者家庭曾遭遇類似事件。
“籌款志愿者”顯然有問題。報道提到,自稱志愿者的王某男向求助者收取“介紹費”“占位費”。這違反了《志愿服務條例》規定的志愿服務無償原則。王某男稱“曙光計劃”配捐比例為2:1,而該計劃項目頁面表明河南省慈善總會按1:1配捐。如果虛構配捐項目內容、試圖將求助者錢款據為己有,很可能構成詐騙。
問題不止于此。求助者倪某向王某男私人賬戶轉賬后,收到鄭州市慈善總會對公賬戶的救助款項。官方慈善機構的出現無疑會加深求助者的信任。吊詭的是,面對媒體核實,鄭州市慈善總會否認曾發起配捐活動;河南省慈善總會表示“曙光計劃”的合作方誘導求助者自籌,項目涉嫌違規已被凍結;合作方北京二十一世紀公益基金會先是否定存在配捐,隨即改口確有配捐活動,但與王某男所謂的配捐毫無關系。甚至王某男接受采訪時,都不承認向求助者說過配捐二字。
看起來“配捐”已經成了不能說的詞,各方唯恐避之不及。事實上,慈善募捐領域不乏配捐身影,典型例子就是騰訊“99公益日”活動?!吨腥A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沒有相關規定,配捐尚屬慈善募捐領域的灰色地帶。缺乏制度規范,再加上求助者籌錢治病心情迫切,很多人并不熟悉募捐事宜,求助者與慈善組織之間有較大信息差,給了別有用心者可乘之機,也讓一些機構組織不知是真糊涂還是假糊涂地參與其中惹了一身腥。
歸根到底,配捐本身不是壞事,只是事涉善款十分敏感,而求助者往往已經身陷困境,有必要盡快完善制度,嚴格規范操作,讓它真正發揮出鼓勵互助、擴充捐款的作用。為有需要者解危紓困,也要再走近一些,真的志愿者來了,假的“籌款志愿者”自然就沒了市場。
【作者】 王梓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