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初歇,粵北英德龍華村的茶園里,茶農們在層層梯田間緩緩移動,雙手交錯翻動,掐準嫩綠的茶尖一把摘下,動作靈活利落。
這是“隅鄉情”紅茶的采摘現場,這個自有品牌既是龍華村“紅色村”特色農產品品牌的拳頭產品,也是對當地紅色資源的一種活化利用。
從曾經的革命老區,到后來的省定貧困村,再到全省“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重點建設村,近年來,清遠英德橫石塘鎮龍華村通過挖掘傳承紅色基因,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紅色主題特色產業,闊步走上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龍華村航拍星球圖。(來源:南方雜志社)
具有光榮革命斗爭史的紅色沃土
龍華村坐落于英德市西北部,是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定點幫扶村。因歷史上爆發過三隅鄉農民革命戰爭,龍華村于1992年被定為革命老區,2018年被省委定為“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重點建設村。
三隅鄉在解放戰爭時期,建立了龍華、下隅、工村洞、水頭洞和下水崗五個游擊區,有78個革命老區村莊、7個抗征抗暴農民年會組織、6支抗征抗暴獨立隊民兵武裝,以及粵贛先遣支隊突擊大隊、英西武工隊和橫石塘武工隊3支人民武裝,他們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統一行動,與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反動勢力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三隅全境解放,成立三隅鄉人民政府。
龍華(舊稱竹橋洞、李板逕)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斗爭史的沃土。
1944年夏,英德黨組織在龍華建立革命活動基地。1946年2月,成立龍華抗征抗暴農民會(簡稱農民會),反對國民黨征兵、征糧、征稅,減租減息,打土豪,以及解救窮人。1946年10 月,組建龍華抗征抗暴獨立隊。1946年冬,英西武工隊成立,創建龍華游擊區。解放戰爭時期,龍華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反對國民黨征兵、征糧、征稅的活動,籌糧籌款籌武器支援革命,配合武工隊和粵贛先遣支隊突擊大隊(簡稱突擊大隊)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斗爭。
據不完全的統計,解放戰爭年代,龍華輸送52名青壯年參軍參戰,籌糧15.1萬公斤,捐獻長短槍48支。眼子墩村(今新肖屋)被敵人焚燒為平地,有2人為革命勝利而犧牲。
喚醒“紅色基因”
龍華村作為三隅鄉革命斗爭的重要陣地,現有龍華革命中心、華屋交通站、廟山游擊隊哨所等7個革命遺址,還是清遠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8年納入省“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以來,龍華村積極配合英德市有關部門聘請專人全面搜集紅色史料,發動黨員村民尤其是革命后代征集革命事跡、遺物遺跡,喚醒“紅色基因”。
在“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中,該村規劃建設“五點一中心兩廣場”,宣傳特色歷史文化主題以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的成效,將其打造成愛國主義和黨建示范教育基地。
如今,沿著筆直的村道往前走,路過木制的“革命老區龍華村”牌坊,便能看到嶄新的龍華黨群服務中心大樓與大樓前干凈寬敞的紅色廣場。紅色廣場被打造得紅色味道十足,設置了紅色文化宣傳欄和法治宣傳石凳、墻繪。依溪水延展的一條小路,也被精心打造成展示中共黨史的“紅色路”。
“以前這些地方雜草叢生,村委會也很破舊,哪里有這么好的環境?!庇H眼見證村莊的變化,龍華村村民十分感慨。
黨建引領,保障民生
幫扶之前,龍華村危房遍布,連日常用電都得不到保障,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2015年,依靠集體山林發包租金,龍華村集體年收入僅2.1萬元。
2016年4月起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定點幫扶,由此,龍華村迎來了新發展。省委組織部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優勢,堅持以基層黨建為引領,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全面實施定點幫扶工作。
龍華村有一座石拱古橋——鳳崗橋。該橋建于明末清初,300余年一直屹立在村里的新橋水河下游。革命戰爭年代,它是原三隅鄉(今橫石塘、英紅、云嶺)游擊隊的交通要道,當年的游擊隊員們曾多次跨過鳳崗橋,前出戰斗、后撤隱蔽,帶領三隅鄉人民開展革命活動。橋面滿滿都是歷史感,橋下的溪水緩緩流動,涓流不息。然而,這條小溪也是龍華村長期以來的一塊心病,每到汛期,溪水猛漲,肆虐農田,導致農民顆粒無收。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幫扶單位以重點民生項目為保障,積極協調省市縣三級水利部門,將解決龍華村農田水利問題列入省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并在2018年4月完成主體工程,整修一新的河道擔負起保護一方水土的重任,夏季的山洪再沒能造成災害。村民再也不用擔心汛期時村莊、農田被淹,開開心心在地里種上冬瓜、紅薯等作物;供電正常了,村道硬底化完成了,村民生活、出行比以往方便舒適了。
“龍華村老肖村小組整村重建,變身美麗鄉村,我們村民都實實在在感受到變化帶來的好處,住戶的生活質量都提高了?!崩闲ご迕裥〗M組長肖文彬在村道修剪綠化,村內的小公園內開滿鮮花。
同時,水利治理工程形成了優美的風景帶,進一步提升了龍華村的整體顏值,為鄉村振興增色添彩。
產業振興,“三紅”齊發展
龍華村交通便利,自然稟賦較好,但產業潛力長期以來未能得到充分發掘,村民脫貧致富信心不足、思路不廣。
借著公共基礎設施和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激發出的士氣,在省委組織部大力幫扶下,龍華村以強化基層黨建為核心關鍵,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在產業扶貧、鄉村振興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龍華村青年黨員發起成立英德市興農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黨員+合作社+基地+農戶+互聯網”的模式,以“紅色”為主題,培育“紅色村”特色農產品品牌——“隅鄉情”,重點發展紅茶、紅薯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引進深圳“1593”農業公司,采取“科技+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在龍華村建設紅薯育苗基地和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目前,該基地的示范帶動效應正逐步顯現。引進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怡品茗”茶業公司,擬創建水平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示范帶動區域現代農業發展。
經過前期的努力,龍華村已基本形成了“以紅促綠、以綠帶紅”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產業格局,而以轄區內產業、田園風光、紅色資源、民宿和農家樂為載體的鄉村旅游項目,也正一項項落地。
白墻灰瓦的龍華村黨群服務中心前,“初心商店”游客盈門。“這里主要銷售村民種植生產的英紅九號、紅薯、黑芝麻糕等,通過電商線上線下結合,2020年銷售額超150萬元。”龍華村有關負責人介紹,合作社將收益用來聘用低收入村民以及弱勞動力為保潔員、聯防隊員,聘請村民包裝農產品,開展助學助教等,形成良性循環,也極好地帶動了村里的產業生產。
而隔著滿畈稻田,是龍華村的重要扶貧項目——極具特色的竹文化主題民宿“竹露清響”,一棟棟聯排小木屋干凈整齊,翠竹夾道,古樹遒勁。民宿所在村小組以土地入股,享有保底租金和浮動分紅,還帶動了村民就業。而與民宿隔田相望的,是“南方鄉村藝術空間”項目,目前該項目正處于設計建設階段,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藝術家和美術類大學生的寫生創意基地。
“紅茶、紅薯、紅色旅游,這‘三紅’成為龍華村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資源,村里建設更是一年一個樣。”
2020年,該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萬多元,村集體收入近80萬元。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幫扶單位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帶動和龍華人民的努力下,龍華村已整體實現脫貧,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振興康莊大道。
漫步龍華村鄉間小道,路面整潔,溪水潺潺。茶鄉山川越來越美,越來越多的本地年輕人返鄉就業,“在家門口捧上金飯碗,步行就能上班”“期待鄉村更美麗,游客都能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在通往鄉村振興的大路上,每個人都充滿勁頭,美好的日子更有奔頭。
紅色詞條
華屋交通站
1946年10月,粵贛先遣支隊突擊大隊和英西武工隊在華屋建立交通總站,華祥盛任站長兼財糧員。華祥盛利用其擔任國民政府三隅鄉十三保保長的特殊身份,白皮紅心,深入敵偽區,刺探消息,為游擊隊提供和傳遞25則有價值的情報信息。
華祥盛把龍華抗征抗暴農民會各小組籌集到的糧食秘密運送到華屋交通總站儲藏,造冊登記組織龍華抗征抗暴獨立隊員利用碓、碾子等進行加工,支援部隊糧食。解放戰爭時期,華屋交通總站先后26批次儲藏糧食總計15.1萬公斤及大批日用品和藥品,為革命勝利作出了很大貢獻。
華屋交通總站曾接待粵贛先遣支隊突擊大隊、連江支隊及武工隊領導人雷鳴、周平、曾春風、曾平心、葉新、張彩飛、馬尚、謝桂彬等,這些領導人在華屋交通總站傳達上級指示,研究、部署工作。華屋交通總站保密工作周密細致,要進入交通站,首先經廟山哨所檢查,然后在交通總站前的街巷接受獨立隊員詢問訪查后,方可入內。
1947年春節期間、1948年春節期間和1948年10月,粵贛先遣支隊突擊大隊曾三次進駐以竹橋洞-李板逕為中心的龍華游擊區休整,華屋交通總站做好糧食統籌安排,保障蔬菜柴草供應,使部隊順利完成整訓任務和安全度過春節。
澄清學?!绺锩咴吹?/p>
1940年秋,以工村洞朱屋朱氏開基祖澄、清兩公名字為校名的私立小學一一澄清小學(文峰小學前身)創辦成立,1946年秋,更名為澄清中學。學校禮堂門上方書有“禮義廉恥”四個大字,禮堂內掛著孫中山先生像。每逢星期一早上,全校師生都集中禮堂,由校長領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勉勵教師傾心教書育人,學生為中華崛起發奮讀書。
1944年夏,英德黨組織派遣雷鳴進駐澄清學校,開展秘密革命工作,培養了一大批革命積極分子、農民會骨干、武工隊和突擊大隊戰士,為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澄清學校是名副其實的紅色學校,是為三隅紅色革命培養人才的搖籃。
(作者單位:南方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