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多家中央、省、市媒體參加的“沿著高速看中國(廣東)”采訪團來到了興寧市大坪鎮,深入該鎮十二肩嶺古驛道,探究這條在民國時期支援中央蘇區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紅色交通線。
在十二肩嶺入口處,金坑村民李叔向采訪團記者講述了發生在古驛道上的革命故事:解放前,古驛道黃渡水地段建有一間俊祥客棧,是當時閩粵贛邊區所設的地下紅色驛站,店主李俊祥和妻子周四招分別是金坑赤衛隊的大隊長和交通員。
為了干好革命工作,李俊祥夫婦常常裝扮成農戶把情報傳送至鄰近的紅色據點,并帶頭利用募捐、“打鋼單”等方法向當地富裕戶和開明紳士籌集2000多大洋支援根據地武裝斗爭;處決了專門為國民黨團防營造火槍刺刀的反動富豪劉某和通風報信的曾某。
在李俊祥等人的宣傳發動下,金坑赤衛隊很快發展成30多人的革命組織,為廣大貧苦農民減租減息、分田廢債起到極大的支持保衛作用。
由于革命活動頻繁,俊祥客棧因反動分子告發遭到國民黨反動派鎮壓。1938年5月,五興龍國軍李馴長帶隊襲圍李屋抓走40多人,并全部押送到大坪區,制造了處決李壬生、李木生、李接生三名烈士的慘案,地下據點也被迫轉移。
此外,1922年6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為平息陳炯明叛亂,孫中山委派許崇智領兵討伐陳炯明叛軍,在向北追擊經過十二肩嶺時雙方發生激戰。
在金坑村民的幫助下,許軍在十二肩嶺老茶亭南北山垇隘口處痛殲叛軍,敗退的陳軍北竄江西,許軍繼續追擊。
據《惠州府志》記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興寧始設北部驛路,路線從興城出發,通往江西贛州。
該驛道是興寧客家人挑鹽、上江西擔貨及返程的必經之路,因古代往來擔貨挑夫經過此山嶺,需要歇肩十二次,故稱為十二肩嶺。
毛澤東1930年5月在安遠、尋烏、平遠做群眾工作時寫下的《尋烏調查》,也提到了這條古驛道。
2018年,大坪鎮積極將十二肩嶺古驛道修復保護申報列入廣東省人民政府重點打造工程,投入1300多萬元完成古驛道本體修復、連接線、標識系統建設以及沿線節點提升工程。
該鎮黨委書記許杰浩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大坪是個革命老區,蘊含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僅在土地革命戰爭以來犧牲的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102名。近年來,在興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大坪鎮搶抓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歷史機遇,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建設紅色陣地,發展紅色產業,全力打造“紅色大坪、古道客邑、美食之鄉”。
一方面是積極爭取蘇區政策支持。通過吃透政策、主動對接,爭取省委宣傳部、省自然資源廳支持下撥2020年羅屏漢出生地久安圍、黃文杰故居修繕布展及十二肩嶺古驛道節點提升、活化推廣專項資金共1600多萬元。
另一方面是努力打好“三張牌”。首先是打好“紅色牌”。紅色是大坪的底色,該鎮高標準規劃編制了《興寧市大坪鎮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總體規劃(2020-2035)》,全力構建以“一核兩帶”為發展格局的“紅色小鎮”,重點推進“紅色文化核心區”3+N工程建設,加快革命遺址修繕展陳進度,建好紅色陣地;著力打通“屏漢大道”“水浸街改道”等5處困擾多年、嚴重制約精品路線交通瓶頸,積極打造以“羅屏漢故居—黃文杰故居—南粵古驛道”為重要節點的紅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線。
其次是打好打響“綠色牌”和“美食牌”。綠色是大坪鎮的本色,美食是大坪鎮的特色。為此大坪鎮積極打造 “美食非遺體驗帶”和“生態農業發展帶”,以圩鎮現有建成區為中點、S226線大坪段為主軸線,加大撂荒土地流轉和復耕復種工作力度,往南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做大做優現代絲苗米產業園、零食豆干、油茶、梅州柚、鷹嘴桃、高山紅薯等特色農業品牌;往北依托省級非遺布駱包子豆腐、梅州非遺大坪黃板、魚生等美食和馬燈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好“綠色”“美食”品牌。
據介紹,接下來,大坪鎮將著力在“紅色+”上下功夫,積極打造“紅色文化+特色農業+美食+休閑旅游+民宿”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切實做到紅色教育基地、美麗田園建設與復耕復種工作有機統一,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通訊員 紅色大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