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廣州市各界干部群眾來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參加祭掃活動,致敬英雄,緬懷先烈。
風雨百年,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著初心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叭嗣裰辽稀?,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砥礪前行的制勝密碼,是南粵大地上一處處紅色印記的精神內核。
翻開南粵大地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紅色精神耀眼奪目;追尋南粵大地的革命足跡,紅色資源燦若星河。
廣州市中山五路昌興街的兩幢磚木結構樓房,記載著《新青年》南遷廣州的歲月。廣州素波巷一棟小紅樓里,見證著中國共產黨廣東第一個支部的誕生。廣州市越秀區恤孤院路,中共三大曾在這里召開。梅州大埔三河壩,一座紀念碑訴說著當年的戰火硝煙。深圳蓮花山頂,鄧小平同志雕像以邁步向前的姿態,注視著前方……一處處紅色印記,閃耀著燦爛的光芒。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鞍鸭t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是時代的責任。作為紅色資源極為豐富的紅色熱土,今天的廣東,正在從紅色印記中探尋歷史脈絡,解讀精神密碼,賡續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
走進位于廣州市中山二路92號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莊嚴的陵墓大道、高大的起義紀念碑、肅穆的血薦軒轅亭,一個個標志性建筑引人矚目。
刻在建筑上的一幅幅雕塑畫卷,記錄著90多年前那場起義的多個場景:數小時激戰,勝利占領廣州城區;第一次打出“工農紅軍”的旗號;建立全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廣州蘇維埃政府;數千人壯烈犧牲,起義部隊向東江、北江撤離……
宏大畫面展現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歷史,也展現了在那段崢嶸歲月中,一個有著崇高理想信念的群體不斷探索和成長的過程。
百年紅途,粵印深深。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南粵大地上,無數像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一樣的紅色基因庫,傳承著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蘊藏著中國共產黨的制勝密碼。
作為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廣東的紅色革命歷史跨度長,重要事件影響大。從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的英雄壯舉,到紅軍長征在南粵大地播下的革命火種;從中共三大在廣州勝利召開,到珠江兩岸涌起改革春潮,百年間,成千上萬的優秀中華兒女在這片土地上演繹著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跡,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
據統計,廣東有4300多處革命遺址,其中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10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729處;有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3個、紅色旅游A級景區23個。全省21個地市82個縣(區、市)列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有重復劃入的縣、市、區),包括原中央蘇區片區、海陸豐片區、長征片區(紅一方面軍)和廣東片區,是全國為數不多全域覆蓋的省份。
讓紅色遺址“活”起來
紅色資源是一代代共產黨人矢志奮斗的生動記錄,蘊藏著我們黨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如何用好用活紅色資源,使之歷久彌新,發出時代光芒,是促進紅色文化有效傳承的重要途徑。
熱鬧非凡的馬克思街、列寧街,修葺完好的百慶樓,莊嚴的中洞改編紀念廣場……走進惠州市惠東縣高潭鎮,一個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紅色景點,逐漸喚起人們關于“東江紅都”的歷史記憶。
地處東江腹地的高潭,在20世紀20年代誕生了全國最早的區級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又成為東江縱隊和人民武裝力量的重要活動地區。高潭被譽為“廣東井岡山”和“東江紅都”,是廣東極為重要的紅色舊址。近年來,通過加大經費投入,推進活化利用,高潭多處紅色革命遺址得到保護修繕,多個景點日益蝶變成紅色旅游“打卡”地,煥發出新的活力。
不斷加大經費投入,著力探索建立活化利用的長效機制,是廣東近年來激活紅色文化的發力點。從印發《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行動方案》,到啟動“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從統籌資金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到建立“革命文物保護修繕—陳列展示—周邊環境整治—紅色旅游景區”的全流程建設模式,一系列措施的落地,讓廣東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和詮釋得到不斷提升。
革命舊址是滋養黨員干部初心使命的“營養劑”。在紅色資源豐富的汕尾,依托18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9個國防教育基地,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每年接待參觀干部群眾200多萬人次。2020年,廣東省委批準在深圳、韶關、惠州分別設立“深圳改革開放干部學院”“廣東南嶺干部學院”和“東江干部學院”,旨在統籌用好廣東紅色教育資源和革命文化資源,加強全省黨員干部黨性教育陣地建設。一年多來,這些地方在打造紅色教育高地、活化紅色資源上做出了寶貴的探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紅色資源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近年來,廣東同步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和紅色旅游精品打造,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在多地成功打造一批紅色文化高地。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廣東新增紅色旅游A級景區9家,遴選100處紅色革命遺址,開發9條傳承紅色基因學習體驗線路,紅色旅游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從紅色記憶中尋找初心密碼
1934年11月初,紅軍部隊奇襲韶關城口,進入鎮區的數萬名紅軍堅持在小鎮河邊街、正龍街的街巷屋檐下露宿,紀律嚴明,對當地群眾秋毫無犯。80多年過去了,城口鎮仍完整保留著一條“紅軍街”,紅軍的宣傳口號和戰斗遺跡仍然清晰可見,當年紅軍和人民群眾親如一家的故事仍在廣泛傳頌。
風雨百年,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著初心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叭嗣裰辽稀保侵袊伯a黨百年來砥礪前行的制勝密碼,是南粵大地上一處處紅色印記的精神內核。
從廣東共產黨人率先領導建立工農武裝,開辟出海陸豐、瓊崖、東江等革命根據地,到20世紀50至70年代,廣東人民艱苦奮斗,先后修建雷州青年運河、東深供水工程、羅定長崗坡渡槽等一批重大水利設施,再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考中,黨員沖在一線,全力以赴支援,與全國人民一起鑄就偉大抗疫精神……在每一個歷史階段,廣東人民用自己的奮斗,書寫深刻的記憶,留下深深的足跡。
今天,在高潭革命歷史陳列館,我們可以感受到“忠誠如鐵、敢為人先、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在雷州青年運河紅色教育基地,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南雄梅嶺,我們可以感受到陳毅《梅嶺三章》中那種堅定信念……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堂傳統課都是鮮活的教材,無不折射出革命先輩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的光芒。
一面面迎風飄揚的精神戰旗,是廣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創造新的更大奇跡的強大精神支柱。進入新時代,前進路上依然會有雪山沼澤、淺灘暗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可為廣東奮力開啟新時代改革開放新征程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可以讓紅色精神在南粵大地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南方》雜志記者/劉龍飛發自廣州
◎本文責編/曹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