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海紅色展館。
炎炎夏日,稻谷飄香。近日,在陽西縣儒洞鎮邊海村,稻谷連成一片,一串串稻穗飽滿垂下,長勢喜人,大型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收割。得益于新安裝的6個智慧氣象監測站,今年,農戶只需要通過手機上的監測視頻,就能查看到自家水稻的生長情況。數字農業在邊海農業種植中的具體應用,是邊海村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從昔日自然災害頻仍、荒涼貧困的小漁村,到如今充滿現代化氣息的“魚米之鄉”,邊海村的華麗蝶變,靠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為群眾辦實事”的“邊海紅旗”精神,靠的是在不同年代,邊海村黨支部帶領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那份初心。
攻堅克難“邊海紅旗”精神引領前行
“這個鄉的黨支部是一個模范的支部,它領導群眾作了許多英勇的斗爭,獲得了群眾的擁護。”1955年12月27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對邊海黨支部的事跡寫下按語,充分肯定了邊海村黨支部帶領群眾攻堅克難,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英勇精神。
這種英勇精神的背后,是邊海村黨支部帶領群眾擺脫貧困、實現鄉村振興的一路探索。
時間回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那時的邊海村還是一片貧瘠。因長年累月經受嚴重的自然災害,邊海村有七成村民無法擺脫貧困。為了讓村民能夠吃上飽飯,過上好日子,1954年春天,邊海村民陳慶宜成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邊海第一社。同年,邊海村成立黨支部,并在首任支部書記蔡叱的帶領下,與自然災害作斗爭:面對大旱,黨員干部帶領群眾一同攔河筑壩,引水灌田;面對大暴雨、強臺風、大海潮的侵襲,大家一起圍壩抗洪、研究救秧辦法。在這片鹽堿地上,邊海黨群齊心開墾出了良田,還實現了農田早造、晚造收入均增長的佳績。
經濟要發展,交通須先行。1994年,邊海村黨支部通過黨員帶頭捐款、鄉賢資助、上級支持等多方力量建造邊海大橋,幾代村民的心愿終于達成。2000年5月,受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襲擊,邊海大堤岌岌可危,緊要關頭,是20多名黨員帶頭用身體攔住缺口,形成圍墻,保護了堤圍……
幾十年來,“邊海紅旗”精神就像一面旗幟,深深扎在邊海大地上,為一代代邊海人勇敢前行、攻堅克難指引方向。
立足創新美麗鄉村振興藍圖初繪
“曾經的臭水溝,現在搖身變成美麗鄉村,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很多在外務工的村民回到家鄉都差點認不出來了。”提到邊海這些年來的發展變化,邊海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廣無限慨嘆。
驅車進入邊海村,映入眼簾的是平坦整潔的村道和漂亮的墻畫,村道兩旁的閑置土地被利用起來,種上了各種蔬菜、水果和鮮花,被綠色圍欄圍起來的一個個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格外引人注目,成為了村里美麗的風景線。“這幾年村里變化很大,我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闭劶按謇锏淖兓宵h員陳成賢感慨頗深。據他介紹,這些年來,邊海村黨支部堅持黨的引領,加快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整治村容村貌,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越來越多在外打拼的村民也紛紛回鄉參與建設。
產業興,鄉村旺,通過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邊海村黨支部開拓創新,積極帶領群眾致富增收。2018年底,廣東絲苗米種植基地在邊海創建起來,截至目前已帶動周邊鎮、村土地流轉從100畝擴大到1000畝,帶動周邊150戶農民加入絲苗米種植,并打響“模飯稻”品牌,絲苗米暢銷至全國各地。下一步,將會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絲苗米產業,為當地農民增收。當前,邊海正通過種植、養殖、淺海捕撈業三駕馬車發展經濟,現人均收入已由原來的7800元增長至16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萬元,村民群眾奔康致富之路越走越寬廣。
2020年12月27日,用地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邊海紅色展館正式揭牌。這是個集紅色展館、黨群服務中心和紅色大舞臺于一體的黨建教育基地。該展館記錄著“邊海紅旗”精神的傳承印記,并成為縣委黨校邊海分校。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各地逾30000名黨員干部定期到基地接受教育,開展紅色教育培訓。
“接下來,邊海將以紅色展館為中心,并在展館的輻射下,充分利用紅色旅游資源,發展紅色旅游產業。”陳廣表示,下一步將整合邊海村的鄉村旅游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努力建設成基層黨建示范基地,在重新修繕邊海大橋的同時,也通過海堤打通與沙扒濱海旅游重鎮之間的“便捷通道”,連線成片在周邊打造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從他的話語中,不難瞥見,邊海村打造粵西紅色文旅第一村,實現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打開。
南方日報記者 張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