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人口流入增速快等原因,近些年深圳學位供給問題備受關注。12月3日,深圳召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大會及新聞發布會,就日前出臺的《關于加快學位建設推動基礎教育優質發展實施意見》(下稱《意見》)進行相關解讀。
深圳基礎教育規模近些年快速擴張,目前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在校生總數居一線城市第二,非深戶籍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占比59%,在學前教育階段占比達47%。深圳在一線城市中人口流入增速最快,近年來每年人口凈流入達40萬—50萬,常住人口出生率維持在15‰的高位。
綜合未來人口增速、班額標準、教育先行示范等方面因素,經深入調研和測算,《意見》明確,到2025年全市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74萬座,新增幼兒園學位14.5萬座,加上此前規劃新建公辦高中階段學位9.7萬座,到2025年深圳共將新建基礎教育學位近百萬座。僅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數量,就是“十三五”期間總數的三倍。建成以后全市公辦義務教育總規模將接近翻一番,預計能夠有效緩解學位供需矛盾。
該目標將分為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2020—2022年)全市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29萬座、幼兒園學位6萬座。第二階段(2023—2025年)全市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45萬座、幼兒園學位8.5萬座。因深汕特別合作區人口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尚未確定,以上數據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
學位建設涉及市、區兩級政府和多個職能部門職責,如何在機制上作出保障?
《意見》強調,深圳將優化教育空間布局規劃,編制基礎教育設施專項規劃(2021—2035年),研究提升學位配置標準,健全居住區配套學位建設保障機制。包括,片區原配套學校學位不足的老舊小區和城中村片區,所在區政府應通過統籌新改擴建學校,滿足就近入學需求。
為推動未來相關居住項目與學位適配,《意見》提出“三個不予”:對不能滿足控制性詳細規劃確定的教育設施布局要求的居住項目,不予辦理規劃許可手續;對規劃教育設施用地沒有達到建設條件的居住區,不予供給居住項目建設用地;對片區內規劃教育設施未建成并交付使用的居住區,片區內居住項目不予通過聯合驗收。
深圳還將制定加快推進中小學校(幼兒園)建設工作的若干措施,優化學校建設審批流程,開辟加快學校建設的“綠色通道”。對已規劃未建成的教育用地進行全面梳理核查,提出實施意見。特別是對于規劃實施性差、土地整備難度大,2年內無法啟動建設的教育用地就近置換,確保規劃用地及時建成學校。
南方日報記者 孫穎 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