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在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南方+推出特別報道,聚焦粵北山區始興縣的鄉村婦女,她們在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時,積極參與到當地社區公共活動中,為鄉村振興貢獻婦女力量。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將婦女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的關愛服務。
在韶關始興縣,有部分鄉村婦女在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時,自發參與到當地社區公共活動中。尋找到自我的價值,是她們迫切的追求。她們像一粒粒種子扎根粵北山區,在家庭中、在村莊里撐起了半邊天,成為鄉村振興中一股重要的婦女力量。
2月初,位于韶關始興縣春意盎然。早上,鄉村婦女廖周云處理完家務,帶著孩子與“姐妹們”匯合,開始一場特殊的溫暖行動——走訪慰問獨居老人和貧困戶、捐贈書籍給瑤鄉兒童。
婦女鄧麗妃帶著孩子在地里耕作。陳騰熙/攝影
說“特殊”,因為參與者都是始興縣的鄉村婦女,她們互稱“姐妹”。開展生態農業技能培訓、舉辦鄉村夏令營、建設公益圖書館……一年下來,她們策劃了一系列的鄉村社區公益活動。不再局限于“好妻子、好媳婦、好母親”的角色,她們嘗試著為鄉村中提供公共服務,并在其中認識新朋友、學習新技能,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認識新朋友
始興的許多鄉村婦女都有相似的困境:年紀輕輕結束學業在外打工,離開城市返鄉留守。她們照顧小孩、老人,還要照顧田地,忍受鄉村狹窄的交際圈。認識新朋友、尋找到自我的價值,是她們迫切的追求。
“那段時間在家里待著,我真是覺得腦子都要生銹了!”2015年,廖周云放棄了在深圳的銷售工作,隨丈夫回到了烏石村。從都市到鄉村,她經歷了迷茫時刻。
廖周云與同伴們在鄉村開展公益活動。受訪者供圖
丈夫出門務工,家公家婆下地干活,留在家中的廖周云發現,“連個說話的人都難找”。與丈夫一樣,廖周云也是韶關人,但烏石村離娘家足有40多公里,這個村莊對她而言格外陌生。每天,除了同村帶孩子的幾位“寶媽”,再無同齡人。那會,她還沒學會電動車,活動的范圍局限于村里。
直到2018年初,在一場農業技能培訓會上,廖周云結識了吳秀蘭,受其多彩的人生經歷影響,她也萌生了改變。
始興綠芽的創始人吳秀蘭。受訪者供圖
46歲的吳秀蘭如今是“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農村創業青年優秀帶頭人”。同樣出生在始興貧困村的吳秀蘭,初中畢業便因家貧輟學,18歲只身一人前往珠三角打工。在打工的日子里,她遭遇過嚴重車禍、患上過直腸癌,接連的打擊讓她領悟到,“錢不是最重要的,活著才是,以及幫助更多的人”。
癌癥康復后,吳秀蘭和丈夫、孩子回了始興。和許多鄉村婦女一樣,回鄉后的她在自家田里養蟲、養雞、種植生態南瓜。但憑借敢闖敢沖的韌勁,她很快成為了當地創業致富帶頭人。隨之而來的是更多外出學習、參觀的機遇。
2016年,吳秀蘭在始興縣注冊成立了始興縣綠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下稱“始興綠芽”),關注當地留守兒童和鄉村婦女,組織開展公益活動。經過4年的發展,義工團隊從6人擴大到了50多人,超過半數都是鄉村婦女。
在生態農業技能培訓中,婦女廖周云成為了講師。范永敬/攝影
義工團隊為鄉村婦女們搭建起了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去年9月,始興綠芽的舉辦了第一期鄉村婦女生態農業技能培訓。吳秀蘭和此前接受過生態農業培訓的“姐妹”成了講師。開課前,吳秀蘭幫助她們打磨課程、制作課件,提前充分的準備讓這些鄉村婦女也能自信地站上講臺。換在以前,在人多的場合下,這些“姐妹”往往緊張得說不出話。
畢業于中山大學的人類學博士、公益行業資深從業者鄒偉全認為,讓鄉村婦女們從接受者轉變為傳播者、助人者,形成一種榜樣的力量,從而獲得信心。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丁瑜也認可這一方式。她認為,由鄉村婦女作為主體運行項目,有助于培育婦女的主體性,鍛煉婦女的策劃和組織能力。
學習新技能
揮別“打工妹”身份后,鄉村婦女們急需掌握改善生活的種養技能。針對始興的縣情,開展生態農業培訓似乎是給婦女賦能的不二選擇,這種賦能也在悄然間推動著始興縣的農業現代化,為鄉村的產業興旺奠定人才基礎。
始興縣位于廣東北部,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留守鄉土的“姐妹”,收入也往往來自家里的“一畝三分地”。
義工鄧麗妃24歲時從珠三角回到老家,因丈夫外出打工補貼家用,農活都由她一人承擔。種水稻、西瓜、板栗,還養殖了2000多只雞。早上五點起床,上山抓雞、殺雞、操忙農活,下午騎著摩托車風風火火,穿梭20多公里山路,把雞給客戶送過去。長期的勞累與暴曬,使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許多。有一回,她帶著孩子上街,別人以為她是帶著孫子出門。這位有了3個孩子的媽媽,其實是“90后”。
如果說,心疲身累是鄉村婦女正在經歷的現實困境;那么,種養知識的缺失則讓她們面臨更大的潛在風險。鄧麗妃告訴記者,前年,家里的一頭大母豬和十幾只肉豬病倒了,沒有搶救回來。寄托一家人希望的母豬說沒就沒,讓整個家庭陷入消沉?!澳肛i死后還得花錢請人來抬走、填埋?!编圎愬嘎?,這場意外讓家里損失了近7萬元。
婦女鄧麗妃在雞舍里勞作。陳騰熙/攝影
陳翠練也經歷過相似的悲痛。2003年,她攢了8000元買了1000只鴨子用于創業,這8000元是她當時全部的積蓄,她說連飼料都是賒賬買的。一場病下來,鴨子幾乎死光了?;貞浧甬斈甑脑庥觯倳煅?。在絕望中擦干眼淚,她又借了1萬元,重頭再來。
迫切而強烈地改善生計的愿望,是這群鄉村婦女共同的期許,如果沒有渠道學習相關知識技能,她們只能通過試錯,在慘痛代價中摸索。
義工團隊考慮到鄉村姐妹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情況,培訓中選取的生態養殖技術往往并不困難,大多僅需10多分鐘就能學習掌握。例如,針對養殖戶的糞尿處理難題,培訓課程中將養殖發酵床技術拆解成4個簡單步驟,并將注意事項和需要的素材都一一列明。
婦女們參加生態農業技能培訓。陳騰熙/攝影
“在使用了微生物菌技術后,雞舍沒有臭味了,過去每天都需要清理雞糞,如今幾個月才清理一次?!?019年參加過生態農業技能培訓后,鄧麗妃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了農業實踐中。如今,鄧麗妃給養雞場接通了電線,還配備了一臺飼料機。她正一步步謀劃著做大自己的種養事業。
“鄉村振興工作千頭萬緒,產業興旺是頭一個?!敝袊鐣茖W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社會政策中心顧問楊團認為,婦女在如今的鄉村產業發展中,完全可以擔起重任。她們是極富生產力、積極性的人力資源。
“這些鄉村婦女由于各種約束和限制,一直沒有機會得到更好的資源和提升的機會?!编u偉全告訴記者,只要提供一定的資源和機會,她們能夠自然生長起來并鏈接起更多人,甚至可以改變鄉村的面貌。
如今,每年政府或是民間公益組織都會舉行不少職業技能培訓班,為鄉村婦女賦能。
為鄉村出力
因培訓而相識,“姐妹”們經常組織聚會。她們偶爾帶上自家的蔬菜、雞鴨,到某個“姐妹”的家里一起做飯吃。失落時分享給“姐妹”,困難時互伸援手。在互助的同時,她們還在積極為鄉村社區提供公共服務。
去年疫情期間,活禽不能到市場上售賣。鄧麗妃家里1000多只雞積壓在山里的養殖場,每天幾百元的飼料成本讓她焦慮不已。
在“姐妹”們的支招下,鄧麗妃開始學習網絡銷售。義工們紛紛在朋友圈轉發,賣得最好的一天,她通過售出了50多只雞。一個多月便將積壓的肉雞全部清空?!敖忝谩标惔渚氁苍庥鲞^同樣的困境。她的養殖場被征地后,數千只鴨子積壓,同樣也是通過“姐妹”的轉發,很快銷售一空??梢哉f,互助成了“姐妹”間的常態。
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嘗到甜頭后,部分的“姐妹”還參與到鄉村社區公益活動中。鄉村夏令營也是始興綠芽每年的例行活動,在七北村、紅梨村、烏石村成功舉辦了6場鄉村夏令營,有近600名學生參與。除了繪畫、音樂、農業實地種植等課程外,夏令營中引人注目的是針對鄉村兒童制定的性教育課程。去年,當地的小學還邀請其到校園里開展兒童性教育。
義工們組織開展鄉村夏令營。受訪者供圖
村委支持往往是活動能否落地的關鍵因素。烏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盧越華告訴記者:“當時考慮到村里的留守兒童多,又缺乏活動的場所,既然有公益機構愿意提供資金、設備,我們就同意了?!?/p>
而很多時候,村民和村委會對于婦女們開展這種自發的民間項目是抱有懷疑態度的?!坝譀]有工資,為什么要花這么多時間做志愿者?”“你們就是沒地方搞才跑到農村來的吧?”“這不會教壞小孩子吧?”……從一開始不理解、質疑,到后來周邊的村民會主動幫忙提供支持。婦女們通過真誠的付出,讓村民看到了這些公共服務的價值。
去年烏石村夏令營開營的時候,很多孩子還是孤零零地趕過來,等到20天后,結營匯演時,有200多個村民看到了孩子們的變化特地趕來觀看。這一切,都得益于始興鄉村婦女們持續不斷的努力與堅持。
對“姐妹”們來說,改變在項目執行中悄然發生。從學習生態種養技術、到為社區策劃兒童社區夏令營、性教育課程……“姐妹們”在回饋鄉村社區中找到了歸屬、感受到價值。
專家觀點
“幫助和支持鄉村婦女”
目前,中國全社會就業人員女性占比超四成,互聯網領域創業者中女性超過一半。當下,中國婦女在各行各業書寫著不平凡的成就。在國家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婦女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更是推動者。
“婦女在農村頂起了大半邊天!”楊團說,現如今,農村男性外出務工居多,許多婦女結婚、生小孩后,往往都會選擇留守在村莊里。農村人口結構中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婦女成為了鄉村振興的主力群體。目前對鄉村婦女的重視是不夠的。
相對于民間公益組織來說,婦聯等官方部門擁有更好的群眾基礎。“它不需要像其他社會組織一樣,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讓群眾知道‘我是誰’?!倍¤ふf,兩者間是互補關系,從而覆蓋更大的婦女群體。
楊團建議,婦聯要下決心把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把婦聯的主體工作放到怎么去幫助和支持鄉村婦女上,讓鄉村婦女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南方日報記者 范永敬
策劃:伍青